食品免疫学重点知识名词解释: 1. 抗原: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免疫原性: 是指抗原能与 B 细胞和 T 抗原受体结合,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的特性. 3. 免疫反应性: 也称抗原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 完全抗原( complete antigen) : 细菌、病毒及大多数蛋白质 5. 半抗原(hapten) 又称不完全抗原( plete antigen), : 小分子化学物质( 二硝基苯) 、某些药物 6. 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 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7. 单价抗原: 只有一个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单价抗原。如:小分子半抗原 8. 多价抗原: 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如:大多数天然抗原 9. 胸腺依赖性抗原(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 ) :是指在刺激机体 B 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 Th 细胞辅助的抗原。 10.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 :可直接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 Th 细胞的辅助 11. 佐剂: 是能非特异性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亦可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12.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 Ig) :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3. 抗体( Antibody , Ab) :指 B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 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4. 补体: 血清中存在的不耐热的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 complement, C)。 15. 补体系统: 补体并非单一成分, 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称为补体系统。 16.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 即免疫活性细胞因对抗原的特异识别而活化、增殖、分化,最终形成效应细胞,并通过其所分泌的抗体或细胞因子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抗原是启发免疫应答的始动因素。 17. 细胞因子(cytokines): 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并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分子,它们介导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换与相互调节,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等。分子量在 8-80kDa 的蛋白多肽或糖蛋白。 18. 干扰素( IFNs , interferon ): 是机体在病毒感染时合成并释放的一类糖蛋白, 其主要功能是干扰病毒 DNA 或 RNA 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 19. 白细胞介素( IL, interleukin ): 由白细胞分泌并作用于白细胞的细胞因子统称为白细胞介素。在 T、B 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及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0. 超敏反应: 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免疫应答被增强。在摄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1. 变应原: 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 IgE 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 allergen ), 又称过敏原。变应原是诱发 I 型超敏反应的始动因素。 22. 免疫标记技术: 指用荧光素,放射性核素,酶、化学发光剂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具有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快速,可定性、定量等检测。 23. 免疫凝集试验: 颗粒抗原(例; 细菌、红细胞) 或可溶性抗原结合于不容性载体微粒上后与相应的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经一定时间后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24. 免疫沉淀反应: 是指可溶性抗原( 细菌培养液、细胞或组织浸出液、血清蛋白等) 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后,在电解质参与下出现的沉淀现象。该反应多用于半固体琼脂作为介质,抗原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在比例合适处形成白色沉淀。 25. 免疫印迹技术: 将凝胶电泳的高分辨力同固相免疫测定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先将复合物在分离胶中分离,然后将这些分子转移至膜上,再用特异性的抗体来鉴定这些单个的抗原成分。简答题: 1 什么是食品免疫学食品免疫学同属免疫学范畴,其另一个侧重点是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探索食品营养与免疫、食品中一些特殊营养素—活性物质和功能因子实施免疫调节的机理,利用抗原- 抗体反应特点实施对各类物质的免疫检测。 2 简述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
北林免疫学考试重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