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罗作品的生命性探讨论文摘要:原始艺术和儿童艺术一样,是稚拙的、天真无邪的、自然的。米罗的作品就拥有这原始生命的性质。该文主要从生命原型是什么、米罗作品的生命原型展开论述,探讨米罗作品的生命性。关键词:生命原型;米罗;绘画作品; 米罗是现代艺术史上难以归类的巨匠,他受过凡·高、塞尚、野兽派和立体主义影响,后来受弗洛伊德思想启发,最终慢慢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笔者仔细分析他的作品发现,他就像一个幼儿,不受任何束缚,天真无邪,自由自在地在自己的世界里畅想、遨游。米罗一直尝试着追寻孩童时创作的状态。他的艺术是天然的,没有经过精心雕琢,是与自然合一的原始生命。一、生命原型“原型”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理念,其含义是积淀在人的意识之中的永恒。维纳将它解释为“回旋的水流”,就是说泉水往上涌出的那一刻,是一种漩涡的状态,水既要喷出去往外流,又要往回旋转,内与外构成一种张力,达到平衡,这就是永恒。荣格认为人是分为上下部的,上部是心,属火,下部是肾,属水。如果水火分离各自分走,那么人就要死,只有水火相融,人的生命才得以延续。由此看来,生命原型意味着平衡、和谐、变化、统一、运动、循环。这让笔者想起道家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就是这样在运动、变化和循环中形成的。在中国绘画作品中,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可以找到这种生命的原型。如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图中女主人裙摆的造型,线条弯曲上升,后又往下回旋。上与下融合、变化,把线条的流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散发出生命的气息。又如山水画中的留白,虚实结合,黑白相生,互相朝着对方流动,体现了黑白对话的生命原型。再如北宋赵佶的《柳鸭芦雁图》,图中枯老的树枝上长出细枝嫩叶,老与新、刚与柔的交流,体现了生命的轮回。二、米罗作品的生命原型米罗的生命原型可以从其作品的造型上寻找。米罗许多作品中的造型和幼儿象征期的“蝌蚪人”几乎吻合。象征期幼儿笔下的“蝌蚪人”是圆圆的脑袋,手和脚则用单线条表现。由于象征期幼儿的能力有限,他们往往用抽象的几何图形和线条塑造形象,画出来的物体经常是不完整的。反观米罗的作品不难发现,其许多作品中的人物用各种几何图形表现,并且有些身体的部分缺失。如,米罗的布面油画《深夜被唤起的人们》画面最右边的人物,头部被表现在大腿上,躯干并没有被表现出来,并且头部似三角形又似椭圆形,腿部用三条长长的细线表现,酷似三脚架。由于头部重,细小的腿部支撑不了,所以画家再添一条腿,形成三脚架,支撑头部,以达到稳定。头部上方毛发往上延伸飘扬,相对应的右下方的三根线条使劲地往下垂。作品塑造的形象既向上又向下,既努力地向上寻找自己的天空,又拼命地向大地寻找根源,在这两极之间滋养出新的生命,灵动而活泼。从整体上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稳定性、灵活性、稚拙性、平衡性、生命性。又如,米罗作品《粗绳》画面左边的人物,头部是不规则的四边形,与腿部直接连起来,躯体消失,脸部、眼睛正面朝着观者,像是向观者走来,但是他的嘴巴是往右的。米罗似乎有意用古埃及正面律的手法表现,可以看出他迷恋着古时候稚拙、质朴的美。人物头部的透
生命毕业论文米罗作品的生命性探讨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