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中西医诊疗常规概述: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发病机理系属气虚血瘀或痰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它亦属于现代医学“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供应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它包括现代医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从中风定义看中风病因病机,中风定义将中风发病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即正气内虚;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闭阻。其中正气内虚为病之根本,是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基础,也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前提。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是中风发病之枢,此时风火痰瘀诸邪已成,蓄势为患,一遇诱因,则顿生阴阳气血逆乱,,导致神机失用,发为神昏、偏瘫。,表现为: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口角下垂,露齿。鼓颊与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与舌肌下部运动障碍,它是中风一个常见症状,也是常见脑中风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理解、表达能力丧失。,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及对身体部位认识能力缺失,是中风症状之一。,即运用不能,病人肢体无瘫痪,也无感觉障碍与共济失调,但不能准确完成有目动作。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MRI可进一步确立诊断。*西医治疗*自2O世纪8O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是规范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效措施之一。为此,许多国家与组织已经着手关于脑血管病治疗标准化建议工作,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实施指南(practiceguideline)。其中较有影响是WHO1989年制定卒中预防、诊断与治疗建议,199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出版脑血管病治疗指南,2OOO年英国出版国家脑血管病指南以及2001年欧洲卒中治疗建议。最新三个指南分别是2003年美国卒中协会提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2004年日本《脑卒中治疗指导原则》以及最近出台由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编写《中国脑血病病防治指南》。本文重点解读这三个最新脑卒中指南中关于脑卒中治疗一些建议。1、、通气支持与给氧对轻到中度脑卒中患者,无明显低氧血症,通常不推荐常规给氧。推荐给低氧患者给氧。在意识水平下降或有气道受累急性卒中患者治疗中推荐进行气道支持与辅助通气。、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情况外,大多数情况下,除非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否则就应拒绝降压治疗。如有治疗指征,降压治疗也应谨慎进行。降压治疗应首选那些作用持续时间短与对脑血管影响小药物(C级)。因为有些患者随着血压快速下降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因此应避免舌下含服硝苯吡啶与其他能导致血压迅速下降降压药。对于准备进行溶栓治疗者,谨慎管理血压是至关重要,因为血压过高会引起脑实质出血。如果治疗时收缩压仍>185mmHg或舒张压仍>110mmHg,则要降压后再行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持续性低血压非常罕见,其原因包括主动脉夹层分离、血容量不足与继发于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心输出量减少。在卒中后最初几小时内,应优先纠正血容量不足与使心输出量达到理想目标。治疗措施包括输注生理盐水补充血容量与纠正心律失常,例如快速心房颤动应减慢心室反应。如果这些措施无效,可应用血管加压药。,而且严重低血糖本身也可引起脑损伤,因此快速测量血糖浓度与纠正低血糖非常重要。糖尿病是缺血性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卒中严重程度会增加,故应控制高血糖,。,包括脑疝综合征患者中采用渗透疗法。没有确切根据证明甘露醇与对脑血管病急性期有效。外科干预,包括脑脊液引流可用于治疗脑积水引起颅内压增高。推荐对大面积小脑梗死导致脑干受压与脑积水患者进行手术减压与切除术。对于大面积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外科减压与切除术可挽救生命,但存活者会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塞中西医诊疗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