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课程学习心得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覃秋菊《古代文论》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当初选这门课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才决定选它,因为之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古代文论方面的知识,我想这一定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几节课听下来,我之前的想法被彻底颠覆了,我发现古代文论不但没有枯燥乏味,而且还是一门很美的课。是的,请允许我用“美”这个字,不仅仅是有趣,那是一种超越了趣味的感悟和生发,是一种比有趣美妙得多也要久远得多得回味......第一堂课老师讲了“古典性”这个概念。古典性的内核是儒道禅,它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感悟式”思维方式,这让我产生了很多感悟。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为正统,以道家以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为补充,儒道禅三川汇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三者中我最喜欢研究的是禅宗。禅本意是禅定、静修,禅宗主张的就是“明心见性”“一悟即至佛地”的顿悟,它要求一种感悟式、顿悟式的思维。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落叶满山空,何处寻芳迹”;第二个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明月”。坦白说,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境界其中的深意,我仅仅知道一个人只要心存善念,自可消减烦恼明心见性。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以为,行走在尘世中,只要做一个良善之人,做一个洁净之人,就是一生最大最高的修为。佛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可见只要拥有一颗平和宁静的禅心,就能看清世间的一切,当你一无所有时,守住自己的心,自可安然无恙。有时候我也会故作深沉地悟一悟,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扇小小的窗,开启是烟火俗世,关上就是云水禅心,但是我却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我始终还是弄不懂禅到底是什么。偶然看到唐代诗人李翰写的一首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行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是这样,一草一木皆有情,一花一叶总关禅,一株绿草是禅,一叶扁舟是禅......后来在讲到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时候,老师讲了一个“拈花微笑”的故事:相传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说明一切生命的真谛,不靠语言文字,而是一种心得领悟,也说明了佛性蕴于一切事物之中,禅就在一念之间,禅的存在,就是这样自然,在每一个平静地日子里,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里,在芸芸众生里。修禅之人,实在不必刻意强求,只要保持一颗纯净淡然的心,心似莲开,就会发现一花一叶都是禅,原来顿悟也就是那一刹那而已。突然间明白,原来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尽管穷其一生也不能悟出菩提,而有的人却在刹那间走出万象纷纭绽放如莲。也许,这样的领悟需要经历与阅历,一个人只有经历的多了,在岁月中将锋芒磨尽,才可以真正自在淡然。那时候,便懂得平静地对待人生的聚散离合,接受岁月赠与的苦难与沧桑,那时候你就能拥有一颗清醒的禅心,此后风餐露饮,天高海阔,任你自在行。孟子的“养气说”也让我产生了一些感悟。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这里的“气”指
古代文论课程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