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赏析_苏轼【作品介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这组词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以诗的句法入词,是其主要艺术特色。这组词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它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原文】浣溪沙1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2。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3。【其一】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4。黄童白叟聚睢盱5。麋鹿逢人虽未惯6,猿猱闻鼓不须呼7。归家说与采桑姑。【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8,三三五五棘篱门9。相挨踏破茜罗裙10。老幼扶携收麦社11,乌鸢翔舞赛神村12。道逢醉叟卧黄昏。【其三】麻叶层层檾叶光13,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14。垂白杖藜抬醉眼15,捋青捣麨软饥肠16。问言豆叶几时黄。【其四】蔌蔌衣巾落枣花17,村南村北响缫车18。牛衣古柳卖黄瓜19。酒困路长惟欲睡20,日高人渴漫思茶21。敲门试问野人家22。【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23,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24。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25。使君元是此中人26。【注释】1、浣溪沙:词牌名。2、徐门:一作“徐州”。3、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4、乌:乌鸦。5、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6、麋鹿:鹿类的一种。7、猿猱:猿类的一种。8、旋:立即;使君:词人自称。9、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10、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罗裙:丝绸裙子。11、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12、乌鸢:乌鸦、老鹰;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塞神。13、檾(qǐng):同“苘”。14、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15、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16、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17、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18、缫车:缫丝的纺车,也作“缲车”。19、牛衣:为牛御寒的衣物,如蓑衣等。20、欲:想要。21、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22、野人:农夫。23、平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24、耦耕(ǒugēng):两个人各拿一耜并肩耕作,此处泛指耕作。25、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薰:一种香草。26、使君:词人自称;元:原之意。【创作背景】这组词是苏轼43岁(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赏析】第一首(照日深红暖见鱼)写谢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照日深红暖见鱼”,深红温暖的夕阳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红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鱼儿欢快游玩,清晰可见,染红了的潭水、欢快游动的鱼儿都是春旱过后、大雨降后的情景,词人虽未点出春旱之时的情景,但读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鱼儿无处寻觅,这样的前后对比之中、温馨的画面之中隐含了词人欣喜的心态。“连溪绿暗晚藏乌”,沿着石潭向四处望去,看见成阴的绿树接连一片,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动静结合,更显幽静。“黄童白叟聚睢盱”,以黄童、白叟代称所有聚集的人群,词人看到他们都呈现出喜悦兴奋的神态。上片中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配,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麋鹿在突然之间逢遇如此多的人群顿觉不习惯,有一种惊慌之感,而猿猱却一听到喧天的喜庆鼓声不招自来,极度兴奋,这一对比的描写情趣盎然。以动物的反映间接写出石潭谢雨的欢闹情景,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可谓神笔。“归家说与采桑姑”,结尾由实转虚,笔法灵活,词人想象这些观看长官亲自谢雨而欢喜异常、激动难耐的在场者,归家之后一定会把谢雨之时的欢腾景象向采桑姑细细说与。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第二首(旋抹红妆看使君)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门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上片主要是描写农村中的姑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赏析-苏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