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病理是碳水化合物(糖)代谢障碍。因此,一切与患者血液中糖类物质增减有关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均有可能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就饮食而言,则主要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糖),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和供给量有关。然而,由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其中包括1型糖尿病人群,均残存或仍然具有一定的胰岛功能或碳水化合物(糖)代谢能力。所以,通过控制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糖)被消化吸收的速度和数量,能够降低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但是,由于其疗效的前提是患者的胰岛仍然具有一定功能,而不同的患者情况差别较大。因此,不同的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时期,疗效也会存在较大的不同。而当患者的血糖已经不能控制于比较安全的范围时,降糖类药物等其它治疗方法的配合应用是必要和必须的。另外,不论食物具有何种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作用,其为患者提供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和代谢平衡所需要营养物质的基本目的不能改变。否则,就是血糖能够保持正常,也将不能预防或仍然可能诱发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现将几种常用的饮食控制方法简介如下:1、利用不同食物所含碳水化合物(糖)结构不同降低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由于食物中所含碳水化合物必须经由消化分解成为单分子的糖类,才能被人体所吸收。所以,不同食物所含不同结构的碳水化合物(糖),对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不同。原因是:原本即为单分子碳水化合物的半乳糖、果糖、葡萄糖和仅需要简单消化即可分解为单分子糖类物质的乳糖、蔗糖、麦芽糖等双糖物质,可以在被患者摄入较短的时间内即经吸收而进入患者的血液。而淀粉、糊精等分子量较大且结构相对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糖),因消化所需要的时间较多,所以进入患者血液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选用所含碳水化合物(糖)为复杂分子结构的食物或食品进行配餐。同时,应尽量限制、减少和避免食用所含碳水化合物为单分子或双分子的食物或食物添加剂。目的是尽量减少、降低或延缓碳水化合物(糖)被人体消化而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和数量,从而降低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经现代医学和食品学研究证实:豆类和谷类食物所含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淀粉等分子结构较为复杂的物质。其中,豆类所含碳水化合物(糖),主要为难消化性直链淀粉;小麦、大米、小米、苦荞麦、玉米、高粱等所含碳水化合物(糖),主要为可消化性相对较直链淀粉容易的支链淀粉;水果、蜂蜜、甘蔗、甜味蔬菜等所含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果糖、葡萄糖、蔗糖等简单糖类。而乳糖和半乳糖主要存在于人类和哺乳动物的母乳之中;麦芽糖主要为含淀粉类食物经催熟或发酵而得。因此,通过选择所含碳水化合物(糖)结构不同的食物,或通过不同的食物相互搭配,完全可以降低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 2、利用不同食物加工方法降低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实验研究证明:采用不同加工方法制作的同一谷类食物,对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不同。原因是:不同加工方法对于食物所含碳水化合物(糖)分子的结构破坏程度不同,进而影响了其消化而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也就是说:烹调不仅能够改变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风味,同时也能改变其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例如:食物中的淀粉在未烹调状态下,是以紧密结合的小颗粒形式而存在的。人体的消化液很难进入其中,因此也就很难快速或完全将其分解为可被人体肠道吸收的单分子糖类物质。然而,在热与水的共同作用下,其颗粒就会不同程度的膨胀和破裂,分子结构随之由大变小,食物的性质也会由生变熟。由于其过程往往伴有水的逐渐粘稠或变糊,因此被称之为“淀粉的糊化”。一般而言,淀粉的糊化程度越高,往往意味着其破裂后所形成的分子结构规模越小,因此也就越容易被人体的消化系统所分解和吸收。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餐后血糖的升高的幅度也就越大。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可以见到:同样是采用小麦面粉制作食物,烙饼的餐后血糖生成指数明显低于水煮面条;水煮面条的血糖生成指数明显低于馒头;馒头的血糖生成指数低于明显面糊等。即:小麦面粉被加工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多,则餐后血糖生成指数越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本着宁粗勿细、简单就好、多用火、少加水的原则,加工或烹调制作含碳水化合物(糖)丰富的食物。 3、利用食物的伴随成分降低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证明: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中混合或添加膳食纤维、蛋白质和脂肪等天然食物成分,均能够有效降低和改善的其餐后血糖。原因是:(1)膳食纤维是植物类食物细胞的坚韧壁层。虽然也是单分子糖类聚合而成,但不能被人体的消化酶所分解。是植物类食物中难以被人体所消化的成分,也不会为人体任何提供能量。然而,其物理特性却能够大量吸附水分并形成质地粘稠的凝胶样物质,致使混合其中的碳水化合物(糖)不能及时和充分的与人体消化液及肠壁等进行有效的接触。因此能够降低和延缓糖类物质被消化、分解和吸收的速度及其利用率。例如:既含
几种有效的食物降糖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