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法新探——“一节”长达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武汉市堤角中学刘彧[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材的编写实行了开放式体例,寓教法、学法、活动法、评价法于其中,为教材与教师互动、学生互动、情景互动安排了接口,不但为学生现行的信息技术学习提供了指导,也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型人格提供了支撑。如何能解决初中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大家都在摸索与尝试的问题。本文本着这个思路,从课程设计,培养学习习惯进而建立起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弱化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教法新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在的课堂已经由传统的由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向着由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化。力求最终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学习能力的习得。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许多学者对学习能力的解释都各有不同,但都认同想要获得学习能力,就需要找到学习方法。于是我们从三维目标到任务驱动,再到活动课以及现在正在尝试的导学案,一直在探索一种如何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进而获得学习能力的办法。一、构建“一节长达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的新思路我所教授的信息技术课,是需要学生能够获得学习能力,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的,每天都有新的技术,新的软件产生。我们不可能教授学生每一种软件的用法和技术,应该培养一种能够短时间学会、掌握一个陌生软件或一种技术的人,也就是具有这种学习能力的人。只有这样,无论技术如何变革,都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甚至将能力得以升华,从而有能力应对和解决各种问题。本着这个思路,我重新分析了教材。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通过活动和任务驱动,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相当灵活,正像前言所说每课其实都更像是接口,提供的更像是一种方向和指导意见,能给师生更多的空间自由发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材内容呈现一种碎片化,一个软件并没有完全深入,多软件综合应用多停留在简单的堆砌。而每一个独立的任务驱动或活动看起来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解决相应的问题或技术难点,但更像是在老师所指定的范围内去完成,学生思维并没有真正展开。同时我发现,学生对这些技术性的内容遗忘得很快。在我看来,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内容。于是针对这些问题,我对课程做了一些调整。通过分析教材,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是MicrosoftWord2003、MicrosoftExcel2003、MicrosoftPowerPoint2003、AdobeFlash、AdobePhotoshop这其中Office系列占了很大比重。于是我思考,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学习Office系列软件来习得一种学习方法,再通过Adobe的Flash和Photoshop进一步熟练应用和强化这种学习方法,进而让方法转化成能力。那么学生不论是碰到MicrosoftOffice2013还是AdobePhotoshopCS6或者是从没接触过的软件,都不再惧怕,还能快速掌握,进而升华到解决一切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学习一个软件并不是一两个课时就能完成的。教材中也是循序渐进的来完成软件的学习。并且我个人认为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找到学习方法的最佳途径。要达成这些目的,就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周期。于是我本着探索的目的,开展了一节长达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研究
论文初中信息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