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学习考察心得体会弘扬沂蒙精神,践行群众路线——沂蒙学习考察心得体会日前,省委党校组织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沂蒙革命老区参观考察,接受党性教育培训。几天来的所听所看,处处体现着令人景仰的沂蒙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使我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深化了群众观念,提高了党性修养。这次沂蒙之行,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红色之行、感动之行、收获之行。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要以史为鉴,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沂蒙革命老区,被誉为“两战胜地、红色沂蒙”。1926年沂蒙就建立了党的组织。以八路军115师挺进沂蒙山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为标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地处沂蒙腹地的临沂市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和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所在地,是当时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陈毅、罗荣桓、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区420万人口,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在沂蒙老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时至今日,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故事依然感人肺腑;明德英、王换于、梁怀玉……一个个英雄人物依然耳熟能详;“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战场”的口号依然在耳边回响。沂蒙正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凝结成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而这种鱼水情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的拥护和支持,反映了党和群众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这也是沂蒙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军队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更要以史为鉴,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时刻牢记和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二、要反躬自省,自觉强化党性修养“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是我们党对革命历史与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陈毅元帅评价淮海战役时就曾经指出,“我希望大家不要忘了过去,不要忘了这胜利来之不易,不要忘了广大人民的支援,我们能取得胜利,从某种意义来看,是山东老百姓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用小车推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比起当年“两战”时期,现在交通便利了,有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反而疏远了;现在通讯发达了,有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更加困难了;现在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有的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反而下降了。在个别地方更有甚者,仅为一己之私而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将原来干群党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水火关系。我想,究其根源,还是在于这些党员干部从根本上淡化了群众观念,忘记了群众路线,放松了党性锻炼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不可能随着党龄增加而自然增强,也不可能随着职务升迁而自然增
沂蒙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