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桑效应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 1924 年至 1933 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e Elton Mayo ) 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内容 1) 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2)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评价霍桑实验:“发泄”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1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2) 1924 年 11 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 支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 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来效率一直未上升。. 乔治· 埃尔顿· 梅奥研究霍桑效应历时九年的实验和研究,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从而诞生了管理行为理论。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有一所国外的学校,在入学的时候会对每个学生进行智力测试,以智力测验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普通班。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现, 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实验各阶段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从 1924 年开始到 1932 年结束,在将近 8 年的时间内,前后共进行过两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是从 1924 年 11 月至 1927 年5 月,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赞助下进行的; 第二个回合是从 1927 年至 1932 年,由梅奥主持进行。整个实验前后经过了四个阶段。一、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照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照明的强度对生产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这项实验前后共进行了两年半的时间。然而照明实验进行得并不成功,其结果令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有许多人都退出了实验。二、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 1927 年梅奥接受了邀请,并组织了一批哈佛大学的教授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的第二阶段
霍桑效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