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摘要《聊斋志异》刻画高尚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刻画了一系列极具讽刺意味的人物,想象力丰富、构思奇特,蒲松龄借志怪的名义暗讽封建统治社会的黑暗。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其讽刺艺术。关键词阴暗残酷至任至义罪恶本质根深蒂固前言《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作者蒲松龄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阴暗的现实激起了他满腔的孤愤,发而为文,或悲悯、或讽刺、或鞭挞,处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相通。《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讽刺意义的人物形象,对当时黑暗的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对其讽刺的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浅略的分析:(一)对统治者、官吏的昏暗狠毒的揭露《聊斋志异》带着对现实社会的悲愤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乡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尖锐的刺向封建政治制度。《促织》大胆的指出现实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官吏的阴狠滑黠以及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只因为“宫促织之戏”便让官吏向百姓征收蟋蟀,使百姓苦不堪言,“辄倾数家之产”“惟思自尽”。作为一方土地的管理者,不为百姓生活操劳,却因为巴结讨好上官使百姓的生活艰难困苦。蒲松龄大胆的暴露了统治者荒淫无道和官吏狠毒自私的嘴脸,善良无辜的百姓只能成为统治者玩乐、贪官污吏压迫下的牺牲者。成名一家的遭遇正是印证了这一点。成名本是一名忠厚老实的普通百姓,因捉不到蟋蟀而遭到官吏的严厉惩罚,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在女巫的帮助下捉到俊健的蟋蟀而举家庆贺,虽连城壁不啻。由此可见,朝廷向百姓征蟋蟀比肆无忌惮的向人民征收赋税、征敛粮食更让人害怕!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在统治者、官吏的眼中竟然比不上一只蟋蟀。成名儿子只因为不小心打破养蟋蟀的罐子,就使全家陷入绝望,吓得投井自杀,灵魂变成一只蟋蟀,解救了父母。因这只蟋蟀战无不胜,能闻琴瑟之声应节而舞,讨得帝心大悦,成名一家所受赏赐颇多,“屡得抚军殊宠,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①,真正杀死孩子的是封建统治严峻的压迫。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不堪忍受黑暗的社会,灵魂幻化成蟋蟀供统治者和上官消遣取乐,使父母获上官赏赐无数。这正是尖锐的讽刺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这篇小说以跌宕起伏的情节,紧扣人民在黑暗残暴的封建政治制度下无路可走的主线,更加辛辣犀利的突显了封建统治机构的阴暗残酷;贪官污吏的放肆压迫欺诈百姓、巴结讨好上级官员,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异史氏曰:“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①这也正是蒲松龄对下层人民的苦难与愿望的理解,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以及对阴暗的封建统治的不满。运用幻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更加犀利的突出皇帝的昏庸荒淫、里胥的滑黠、宰相的嚣跋扈、抚军的昏聩。这就是统治百姓的封建阶级系统,百姓根本不能在这种恶略的环境下生存下去,都足以发人深思。(二)对封建科举制度的鞭挞在蒲松龄笔下,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真实的人物形象,受科举制度毒害、灵魂受到腐蚀的、怀才不遇的士子形象就是其中一类。在《聊斋志异》中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仕途的黑暗的揭露讽刺正是作者心强烈愤慨的抒发。《司文郎》这篇文章运用了高度夸的艺术手法,尖锐的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与不合理,以及主考官的愚暗昏聩。余杭生狂悖,自认为才华横溢,其实胸无点墨

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eny00001
  • 文件大小49 KB
  • 时间20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