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指南:课程设置》《要求》与新《指南》,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本《指南》进行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定位的开放性),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2.《指南:课程设置》.《指南: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目标教学内容: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块内容课程类型: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类课型2.《指南:课程设置》:战略性依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战术性依据:教学内容和课时科学性依据: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三位一体方能务实与特色并举。2.《指南:课程设置》: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注意处理好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课程设置还要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在大学本科学习的不同阶段开设相应的英语课程。2.《指南:课程设置》.《指南:课程设置》:,中国历史,英美历史,欧洲文明史,中华文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英美文学,中国文学,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2.《指南:课程设置》::大学英语起始阶段的课程若与高中英语选修1课程相衔接,选择基础目标,需要144-216课时(即1至1年半);对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好、英语需求较高的学生可选择提高目标,需要144课时(即1年);与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相关的“通用英语”课程必修,每周4课时。与发展目标相关的课程建议以限定选修,在大学二年级及以上阶段开设,每周不少于2课时。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