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 是叙述者把信息传播给接受者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 叙述者为了自己的目的, 必定要对本文进行改造, 叙事就在这个过程诞生。因此, 研究叙事, 最先要研究的是叙述者。叙述者叙述者是谁?他跟普通意义上的作者有什么不同?叙述者与叙事的关系?叙述者在叙事中是如何伪装自己的?这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在叙事中, 事实上叙述者是控制一切的人, 但是,"他" 显然不是具有身体和灵魂的作者, 而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叙述者似乎在躲在叙事本文之后(之中) ,以某种视角来叙述故事。虽然,他在某些时候看起来像是影片的作者, 比如, 在用画外音叙事的影片里, 总给人这种幻觉, 用画外音正在说话的人好像就是故事的叙述者, 其实不是。同样, 叙述者有时候好像是附在影片中的某一位人物之上, 用那一位人物的视点来看待影片中的世界, 比如说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影片, 总是给人叙述者就是那个说话的"我" ,但其实他也不是。叙述者应该在这个第一人称的"我" 的背后,控制着我。叙述者是叙事本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抽象的故事讲述者,他没有物质上的对应物,只是一种抽象, 一旦影片产生出来, 他就远离作者, 自己独立存在。跟叙述者对称的一个概念是接受者。同样的它跟叙述者一样, 也是虚构之物, 是观众在本文中的化身。接受者和叙述者一样, 一旦影片拍成了,他们就存在了,而且他们只存在于影片的叙事层面上。围绕着影片的叙述与接受,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故事层面: 影片中总是存在着一个人物向另一个人物叙述故事的问题。比如说,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是马晓军在讲给米兰讲段子, 这个时候, 显然马晓军是讲述者, 而米兰是受话者。 2、叙事层面: 在影片本文中, 叙事总是由一位虚拟的叙述者向一位同样是虚拟的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 也就是不等同于马晓军和米兰的叙述者和接受者, 他们在影片中没有物质存在, 他们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3、物质层面: 影片的作者和观众。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作者的代表导演姜文和你我这样的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观众。叙事学要研究的事实上就是在叙事层面上,叙述者与故事,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的所有问题。叙事时间在热奈特的叙事学研究那里, 叙事时间是最受重视也是被分析的最透彻的一个叙事学概念。关于叙事时间问题的分析事实上涉及到叙事学的许多问题, 比如叙事的结构, 叙事的习惯等等。因此热奈特才会提出, 叙事事实上是叙述者与时间进行游戏。也就是说, 叙述者如何重新安排时间是叙事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若斯特说过, 只有时间得到重新的安排, 叙事才存在, 象照相那样没有对时间进行安排的艺术样式根本称不上是叙事。所以说时间的重新安排, 使之成为影片中的叙事时间,是叙事存在的基础。物质的时间是单向流动和不可逆的。现实中的时间,是物质上的人没有办法对它进行控制的,它也是无法改造的。但是在影片里, 叙述者可以对本文中的时间进行改造。叙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一种时间兑换成另一种时间, 叙述者有办法把现实中单向的不可逆时间变为叙事中多维的和可逆的。叙述者总是在无限可能性的世界里选择他所感兴趣的时间,然后挂在影片的时间的"挂衣线" 上。对叙事时间的研究事实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对时间的选择,时间顺序的安排和对时间的变形。 1. 时间选择: 现实世界的无限可能性和影片故事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迫使叙述者要对时间
电影叙事:时间、空间和视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