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有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利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2、社会责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3、独立学习(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可采用以下一些途径。一、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任务驱动法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问题(或疑问、案例、课题),并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情景中,并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如教学“修饰文字”一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法,利用知识的迁移(从写字板中如何修饰文字出发,思考在WORD中你觉得可以怎样做),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过程,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引入课题后,教师设计了具有较大探究空间的问题:和写字板格式栏相比,WORD格式栏中文字修饰工具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这些文字修饰工具的使用是否和写字板是一样的呢?同学们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在WORD中同学们还能用其它方法修饰文字吗?这些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中学会学习。整堂课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肯定别人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教师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没有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围绕任务,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思考、操作、讨论交流、反思等探索性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启发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是鼓励者。二、加强操作实践,培养学生信息技能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即便你有满腹经纶,不会操作也等于零。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如在教学《电子邮件的发送与接收》一课时,老师给学生发送的一封带有几个问题需要回复的邮件,然后引导学生如何一边看信一边写信?在学生多次尝试而不能解决问题时加以点拨,让学生使用“帮助”菜单自己探索使用邮件的“回复”功能,并认识和观察邮件回复窗口的特点,从而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回复。如教学《认识Powerpoint》一课时,根据每个学期里节日或一些纪念活动等在课堂上拟定出相关的主题给学生,诸如《新学期的打算》、《教师节——献给老师的祝福》、《国庆——祖国伴我成长》等等。当学生完成了主题制作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自己的电子作品,看谁的作品能得到同学们的赞赏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