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望海潮》教学反思.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望海潮》教学反思《望海潮》教学反思下午讲了《望海潮》。课讲下来,学生说是听懂了,我却觉得没有讲好:没有把原先要讲的思路讲出来,依然是从前那个缺乏节制的老毛病使然,还有,就是准备还没有那么到位,灵感出现了,却没有事先准备,完全靠临时发挥。课前看了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唐宋词名家论稿》,郑桂华关于高中语文教师能力储备的书,又仔细研究了课本选文,决定把整个宋词单元的学习内容的抓手确定为选词在抒发个人情感以及个人生命体验上的高下(依据选文由柳永而苏轼而辛弃疾的顺序,判定是依据宋词写作境界与内容的流变过程而编选的,当然恰合时间顺序),要落实的读法是由局部关系整合全诗大意或者主要写作内容(事、情),再由整体而局部,在已经知晓大意的情况下鉴赏品味词章之美好,这个过程里可以因诗而异,再突出章法、炼字等。所以,第一节带读单元学习提示之后,谈了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等同样能传递思想情感的文体的区别,明确了诗歌的四个特征:功能特征:抒发情感,直面生命意义;表达特征:借助形象,创造意象;声音特征:讲求音韵与节奏;语言特征:凝练精致。同时,特别强调了功能特征,因为我们今天教宋词,必须先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直接抒发情感、最无功利性可言的诗歌面对的是一个如此功利的社会,作为高中师生的我们必须要在学诗之后解决提高做题能力的问题。如果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注意到诗歌与个人生命体验的关系,他们怎么可能真正接收到解读诗歌的那些密电码?而且,这个时代的人们是需要诗的。这一轮教学我特别注重对文体特征的把握,同时深深理解了,为什么必须先了解某一文体学习的必要性(对人们生活的作用与影响),才能更准确地找到文体学习与学生学习状况的结合点,最大程度上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开课先简单讲了柳永其人特殊而卓越的音乐才能和他坎坷的人生,心里认为这是与学生理解词体用以歌唱的性质密切相关的:流连歌台酒肆正因为卓越的音乐才能要借助填词度曲来体现,那些词曲又多由歌女伶人来表演。一个极度珍视自己特殊才能又要走仕进之路的人必然会经历“且去填词”的坎坷。这也反映出词自身的特点。不过课堂言语罗嗦了点,这一重点未凸显。更大的问题在后面。第二节课说读法时突然在脑中浮现出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再现的灵光,应该说这不是突然地,是这几天备课的结果,如果说它出现的有点晚的话,只能说我对课程的准备还显得仓促和不成熟——没有思考到位就上课了。于是,我带着复现阅读流程的任务开始教学,但是从第一句就开始跑偏——第一句就陷入了串讲、细读的模式中。一句句讲来,连“帘”与“幕”的区别都讲到了,边讲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对劲,但一时没有意识到问题症结在哪里,只觉得讲的琐碎,完全成了串讲,越讲越急,越讲越不对劲。直到下课——啪,明白了!我说要复现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的全过程,实际上只有第一步,而且第一步实际上是用了串讲式,是把原本第二步该有的鉴赏内容

《望海潮》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ojun00001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