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山县教育局教研室赵清莲一、诗歌解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9篇《诗词五首》。诗歌以“望”“赠”为引领,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是写景,极力突显出洞庭湖湖面的浩渺气势和波涛汹涌的声势。后四句是感怀,写得含蓄,曲折地表达安邦济世的宏愿和渴望引荐的心思。因此,本首诗的教学设计,以此二字为切入点,重点赏析写景和表意两个层次。二、教学流程(一)导入诗境“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哪位诗人写哪首诗?提示:刘禹锡的《望洞庭》它写出了洞庭湖什么样的特点?清秋月夜下宁静、朦胧、和谐的湖光月色。“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今天,我们读读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他笔下的洞庭湖与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有什么不同呢?(二)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他是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 (三)赏析诗歌1、吟诵诗歌活动一:学生自由朗诵诗歌,然后展示1-2个学生的朗读,学生点评,教师指导(目的: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诵读的要领,初步理解诗意)。从三个方面指导朗读:①节奏停顿: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②语速语调:语速有缓急,每联的后一句(尤其后三个字)要比前一句稍慢;语调有起伏,前四句比后四句稍高。③感情表达:要有壮阔之势和济世无门之憾。再自由朗读诗歌两遍,同桌交流朗读,互相切磋指正。2、赏读诗歌诗歌以“望”和“赠”引出诗歌的两个层次,写景和抒怀。活动二:请1-2个同学朗读写景的四句,教师范读(目的: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景物的特点,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提示:声音要高亢,节奏要适中,读出壮阔的气势。问题1:这四句中哪几个字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从解释词义、概括景物的特点、描述相关画面三个方面回答。形式: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修正,教师提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讨论。提示:①“平”,水面与岸齐平之意,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与岸齐平。与“潮平两岸阔”意境相似,写出了水势之大,湖面之阔。②“混”,混合,向湖中看,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与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两句的画面: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雄浑(板书)。③“蒸”,蒸腾,水气的蒸腾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写出洞庭湖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写出湖的浩阔(板书)。不能改为“升”,“升”,升起,突出水气的飘浮,没有突显水气的气势和弥漫,只有蓄积丰厚,才能蒸腾而上。④“撼”,拍击、撼动,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写出湖的声势(板书)。“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波涛汹涌的情态,而此句则是表现波涛汹涌的声势。问题2:这两句诗运用了的写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