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古为今用〝好了歌〞.第一节《好了歌》与《红楼梦》。那一僧一道便说,他们的歌就叫《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甄士隐对《好了歌》注解。称为《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霄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对于这首《好了歌注》,脂砚斋的批语说:在《红楼梦》的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的险恶气氛,这也是对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有些《红楼梦》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头就向读者展示了《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它应该是整本书内容的概括和预示。《好了歌注》中的所述的事都应与《红楼梦》中的人和事相呼应。有人说〝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讲的是贾宝玉和甄宝玉。甄府、贾府都被抄了家,甄宝玉和贾宝玉一夜之间由富贵人家的公子变成了要饭花子,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街谈巷议的笑料。.有人说〝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讲的是贾赦和贾雨村这一对贪官、坏官。为了强占石呆子的古扇,伙同贾赦讹石呆子拖欠了官银,搞得石呆子家破人亡。二十把古扇作官价送给了贾赦。连平儿都骂贾雨村是〝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可见贾雨村的官声很坏。他一会儿靠甄士隐资助,取士升任知府。又因贪酷之弊、暗结虎狼之属、民命不堪而革职。一会儿靠贾府之力,又出任应天府。〝几年间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不过几年,升了吏部的侍郎,署兵部尚书。〞后又因一事降三级,后又升了。当贾赦、贾珍等受到御史参了以后,他〝怕人说他回护一家,他便狠狠的踢了一脚,所以两府里才到底抄了。〞贾雨村一生升升降降。最后和贾赦一样,都被定了罪,〝致使锁枷扛〞。.有人说〝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讲的是贾兰和贾菌。从李纨《晚韶华》中的〝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和判画中〝一盆茂兰,旁有一美人着凤冠霞帔〞来看,贾兰高中进士做了显赫的大官应该是确定无疑的。有人说〝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讲的是柳湘莲。当柳湘莲看到尤三姐为了表达她对柳湘莲爱的专一和自己的清白而自杀后,后悔不已,远走他乡,做了绿林好汉。如果说前三条的附会还有一定道理,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话,这一条的推测就显得非常牵强。.第六十六回写得非常清楚:柳湘莲听了一个跏褪道士的一番话后,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哪里去了。分明是出家入道了,怎么牵强出当了绿林好汉来。有人说〝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讲的是巧姐或史湘云等等。从巧姐的判词〝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和判画〝一座荒村野店,一美人在纺织〞来看,巧姐沦为妓女的可能性不大。.但把它硬捺在史湘云的头上似乎论据也不充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便是按这个情况结束的。给人的总印象是:粗制滥造,毫不接榫,是该剧的重大败笔之处。上述观点也许有可取之处,但也确有可疑之处,不应盲目轻信。总而言之,这些说法对阅读、欣赏《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的帮助甚微。当然,《好了歌注》中的所述的事不可能与《红楼梦》中的人和事毫无关联和预示。但这种概括和预示是就整体而言的,不必把每句话都要和《红楼梦》中的某个人和事相对应。.第二节《好了歌》糟粕所在.
红楼梦第六章《好了歌》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