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来源于料下载网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一、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 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又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我说: “今天我和同学们来个口算比赛”。接着逐个出示:582+299、543+2 97、786-397等口算题。结果每道题都是我又对又快。这样学生产生了疑,迫切想知道这种计算方法,从而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二、精“问”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 ”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 “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 ”(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 “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 “为什么圆就行呢? ”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三、制“错”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27-27 ÷3。学生在草本上计算后,大多数同学的计算步骤如下: ①27-27 ÷3=0 ÷3= 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 “27-27 ”,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同学的计算步骤是: ②27-27 ÷3=27 -9=18出现这两种情况,乃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问这两种计算哪种计算正确?顿时,同学们纷纷争论: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我见学生的情绪高涨,对问题的答案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说: “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我板书“四则混合运算”,讲授新课,效果很好。实践证明, 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四、创“难”创“难”可在某堂课或某段知识前抛出,使学生看到所学知识最高点,经常保持一种学习的未完成感。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