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层层序地层结构地层格架一、地层层序概念的来源:Sloss(1963)最早提出,并把显生宙划分为6个层序,均以地壳重大的不整合面为界。Vail(1977)等提出层序地层学,层序概念的范围缩小了,而且对层序有了明确的定义,把沉积层序的研究提高到新的高度。近年来,高分辨层序地层对比的出现,引起了研究低或小级别沉积层序的热潮。,有4级(Allen,1990)、5级(Miall,1990、Goldhammer,1995、Mitchum和Wagoner,1981、Haq,1988)、6级(Vail,1977)、7级(Brett,1990)和8级(包括纹层)1)一级层序:megasequene(大层序,超层序)相当于Sloss层序,平均时限60—120Ma,Wang和Shi(1996)对我国三大克拉通台地(华北、扬子、塔里木)中的一级层序做了详细的结论。认为它是克拉通热流旋回形成,为重大的不整合面。2)二级层序:mesosequence(中层序)该层序代表地球一个中等周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太阳学穿越银道面周期发生的,其时限,据Innanen(1978)计算为67Ma,,Stothers(1985)提出了(31±3)Ma和(33±3)Ma两个值;Wangandshi(1996)认为最短时间段为35—36Ma,史晓颖把35Ma称为地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自然临界周期。二级层序不仅表现在全球海平面变化、生物群绝灭、构造强动幕、岩浆活动、古气侯、古地磁侧转等,而且还表现在古地理的演化上。3)三级层序:SequenceorOrthosequence(层序)是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单元,它可以反映在海平面变化曲线上,是开展全球性对比的基本单位。Vail等对三级层序的定义为:以不整合和它们相关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地层,每个层序是由一组沉积体系域组成,或由低位(水)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位(水)体系域构成,或由陆架边缘楔形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时限划分混乱:一般认为1—10Ma,-3Ma,Mithchum和VanWagoner为1Ma,Wang为2—5Ma。贾振远认为三级层序属于低频旋回,非米兰科维奇旋回,可将其下时限定为2Ma。4)四、五、六级层序划分和命名混乱,亚层序、准层序组、准层序、“韵律层”,时限更加复杂,—,差别更大。某些研究者认为三级层序以下均属米兰科维奇地球运动周期,存在岁差旋回、倾斜旋回、偏心率旋回。据米兰科维奇理论,可划分为准层序组(ParasequenceSet),—,相当于期偏心率旋回,,相当于短偏心率旋回,韵律层或层偶(对)~,相当于岁差旋回。如Haq在划分白垩系的二级层序时,为了满足相对频率为10Ma,适用了一些次级界面做为二级层序界面。)Vail等以海平面主变化的相对振幅为基础的划分系统Vail等(1977)根据海平面相对频率(即时间区间)的差别,提出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不同级次的特点,并以相对频率为基础划分层序级别的特点,1991年进行修正,将沉积层序划分为6个级别,并给出了相应的时间区间问题:①不同作者采用划分层序级别的相对频率(即时间长短)很不一致;②适用界面根据时间长短,而不是不整合面的规模、影响范围来确定;③对定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困难重重。2)Embry(1995)提出的基准面变化的相对振幅为基础的划分系统,并定义了5个级别的层序边界特征①1级层序边界能够在盆地范围内清晰地识别,具广泛分布的不整合面,且其下地层常有构造变形(断裂、倾斜、褶皱)。其重要特征就是它与盆地及其邻区的构造环境有重大改变相关,常发生沉积系统的重大改变和海侵事件。②2级层序边界与1级层序处界有相对的特征,不同的是它与构造环境的重大改变无关,下伏地层较微变形。③3级层序界面可分布于全盆地,但不整合面仅分布于盆地边缘。④4级层序界面分布局限,仅在盆地的部分地层可以对比;相当于中等规模的海侵面。⑤5级层序界面相当于较次要的海侵面,仅可在局部范围可以对比。
地层学原理---第五章--地层层序--地层结构--地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