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组成》教学设计平利县兴隆中学刘同平一、学生情况分析1、已有知识:空气的成分、氧气的性质、用途及制法,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2、已有技能:能够进行最基本的一些实验操作,氧气的制取及检验方法。3、化学思维品质:具有观察并描述现象、初步的猜想、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的科学探究能力。二、教材分析《水的组成》是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一课题,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主题。本课题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最熟悉的物质入手,引出几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同时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通过实验现象推断和认识水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从身边一些常见的物质入手,了解它们对生活的影响,体会到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电解水认识水的组成。(2)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与方法(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难点:电解水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五、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使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安康瀛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景,感受到水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水对我们人类的重要作用,从而转入学习研究水的知识,轻松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探究水的组成首先,用简要史实介绍水的组成揭秘,贴近学生实际,进一步引起学生兴趣。实验是学习化学不可替代的手段,接下来,教师进行电解水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再通过学生的交流,认真记录实验现象,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推断出水的组成元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基本概念的教学认识水、氢气、氧气等物质,分析其组成元素以后,引导学生整理目前已经学过的物质,启发学生寻找各类物质的特征,并进行总结,再通过交流与合作,尝试对物质进行分类,为引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做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来总结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举例运用,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便于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四)物质分类与元素的关系进行完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基本概念教学后,为系统掌握物质的分类,鼓励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完善对物质的分类,并讲解和强调物质的分类与元素的关系,让学生打牢化学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五)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一个民主的氛围中体会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安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山青水秀,风景迷人。请看大屏幕,谁能告诉我,这是哪一个地方的景色?(幻灯一二、三)对,这就是美丽的瀛湖,那么,瀛湖美在何处呢?瀛湖的水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没有水,风景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