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课题3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材学背景分析
从教材分析,第四单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缓冲过渡作用。本单元围绕水展开,水是继学生学习空气后,日常生活中的又一种最为熟悉的物质,把水放在自然、生活和社会背景下学习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本单元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这种编排方式和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其中第3课课题3时《水的组成》以电解水实验为载体,分析推导出水的组成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为学生从宏观物质世界到微观物质世界的跨越提前做好一些铺垫。单质化合物的学习不仅丰富了物质分类的内容,也是将物质进一步从元素组成角度进行分类的依托,有利于学生构建物质分类层次和分类标准,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物质世界,对于学生能以化学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组成与结构。
(2)能从元素组成角度理解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资料,认识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是生命之源。
(2)通过电解水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通过分子模型的引入和模拟动画的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微观物质世界,初步认识电解水的微观本质,能辨别一些单质和化合物。为后一阶段化学用语的学习扫清障碍。
(4)通过对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历史过程介绍,让学生体会细致观察、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认识人类研究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水的组成和水通电分解的反应。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水的组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激学法、实验探究法、模型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了解。利用分子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利用互动式的师生关系,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参与,点燃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热情。
教具
电解水器、学生电源、分子结构模型、指令旗、红帽子、白帽子、带孔的塑料药盒、酒精灯、小试管、烧杯、黄光滤色片、火柴、10%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媒体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片引入】投影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图片。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与我们今天讲课有什么关系呢?
【设问】人类对宇宙其它星球探索中最重要的探索活动是寻找什么物质?为什么呢?
【讲解】在人类对宇宙其它星球探索中寻找水是最重要的探索活动。(目的:探寻ET外星生命迹象、寻找生命星球)因为有水就有生命。
资料:“凤凰”号火星登陆器已经记录下这颗红色行星上的降雪量,收集了冰样,而且还发现火星表面土壤的化学成分与海水非常类似,这为以前在火星表面流淌的液态水可能支持生命存在的说法提供了新证据。
【引入】的确水是生命之源。没有食物,人的生命可以维持数周,而没有水,生命仅能维持1周。
【投影图片】从太空拍摄的地球,胎儿在母体羊水中,生物及其含水量。
【讲解】水是地球及生物细胞中最多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