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概论第5讲:文学的本质论(四:手段论的文学本质论至今为止,我们讲述了关于文学本质的三种理论,即:哲理论、情感论和历史论的文学本质论。回顾这些理论的内容,我们发现:它们都是从文学作为以语言为媒介的一种符号活动所表达的内容即表现对象上来界定文学的本质的。因而,从理论形态上,我们可以将它们归为一般意义上的事实论(这里的事实仅指文学作为符号活动表现了什么意义上的事实,而不包括表现的目的和手段意义上的特殊事实。与历史上存在的相关文学事实相对证,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各种事实论(表现哲理、情感、历史的文学本质论都是与一定的文学事实相符合因而都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可以发现:它们的适用范围又都是有限的(广义的历史论的文学本质论除外,也就是说,它们都只能解释一部分文学现象而不能解释所有的文学现象,因而,它们的合理性又都是有限的。将上述文学本质论与相关的文学事实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各种文学本质论其实都是关于某种类型的文学的本质论,即:它们分别是关于哲理文学、抒情文学和历史文学的本质论。回顾我们关于语言文化的性质及类型的判断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判断语言文化的性质及类型,依据的并不仅仅是语言作品表现了什么(即表现对象,此外,还有表现方法与存在形式等。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学本质论中,有些文学本质论就是从表现方法与存在形式等角度来看待文学的本质问题的。对这些文学本质论的了解显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学的本质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介绍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讨论文学本质问题的理论即技法论的文学本质论。在介绍事实(内容论的文学本质论时,我们看到:某些理论家实际上也已经从表现技法方面谈论过的文学本质。例如:宋代的理学诗人真德秀的文学观——“以诗人比兴之体,发圣人义理之秘”,是同时从目的与手段两个方面来阐述文学的本质的。在他看来:从表现手法上看,文学不同于一般哲学(乃至历史和其他著作的地方就在于经常使用比兴的手法。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说:“为了使真理显得更可爱,······诗人们······用寓言而不是用别的方法来隐藏[显示]真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薄伽丘看来,诗人与哲学家用来表现真理的手法是有所不同的:诗人是用寓言的方式来表现真理的,而一般哲学家则直接用概念系统来表现真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人锡德尼说:“凡是哲学家说应该做的事,诗人就假定某一个人做了这事,给这过程画了一幅完美的图画来,因而把一般概念和个别范例结合到一起。”从这段话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在锡德尼看来,诗(文学与一般哲学论著在表现手法及相应的存在形态上是有所不同的,即:文学通常采用形象化的表现手法来表现非感性的意识内容,因而文学作品中的内容通常是以感性形象与非感性意识内容融合统一的方式存在的,而一般哲学论著则通常采用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来表达哲理,因而,一般哲学论著中的内容通常都是抽象概念与命题的形式存在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说:“我······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写出······风俗史。”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巴尔扎克看来,小说家写作为社会风俗史的小说与一般史家写历史所用的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史家据史实原貌而写,不能虚构,小说家为了塑造典型人物则可对来自现实生活的素材加以综合、改造乃至辅以适当的虚构。虽然中西古代、近代史上都有人从表现手法方面论述过文学的性质,但自觉的较为系统的技法论的文学本质论的出现是相当晚的。在西方,这种文学本质论正式出现并在一定范围内在文学理论中占主流地位的时间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期(约1850至1930。英国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可以说是技法论文学本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他说:“形式就是一切,……从崇拜形式出发,就没有什么你所看不到的艺术奥秘。”1他还说:“形式和技巧……本身就是十分令人满意的,并且本身便是目的。”2王尔德注意到:当时流行的表现论(这里主要指情感表现论的文学理论只回答了文学作为符号活动表现什么的问题,却没有回答文学怎么表现的问题;而在他看来:文学的根本问题(正在于怎么表现,而不在于表现什么。他说:“简单地表达欢乐同仅仅作为个人来作痛苦的呼嚎一样不算诗歌,”3写诗应“纯粹从形式[这里的形式兼具结构与技法之义]中得到灵感”。4从王尔德的上述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在王尔德眼里,作为语言活动与语言产品,文学是有好的与不好的或艺术的与非艺术的或真正的(合格的与非真正的(不合格的1《唯美主义》,赵澧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56页。2《唯美主义》,赵澧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92页。3《唯美主义》,赵澧等主编,
文艺学概论手段论的文学本质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