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战国策》一、《战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之事,凡三十三卷。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公元前460-前220年)。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刘向《战国策书录》:“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又云:“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见《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第2版第1195页)。除通行版本《战国策》外,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类似《战国策》的帛书,未标书名,共27章,其中有10章见于《战》。除掉两书之重复,仅11章着录过,其余16章皆佚书,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二、《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合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说辞。它保存不少有关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突出了策士追求个人名利的人生观,如苏秦、张仪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这是一批依附于最高统治者,积极向上爬的人,书中描写这些人为着猎取名利如何向上纵横开合,到处钻营。如苏秦求官,先以连横说秦惠王,不成,又以合纵说赵;苏代利用东西周的矛盾,两边讨好骗取重金;张仪发迹之前,家里贫穷,他利用楚怀王好色及南后、郑袖好妒的心理,声称为楚王推荐郑、周之美女,亦得到双方的赠金。当然,《战国策》也反映了一部分以国家为重、推崇正义的谋臣策士。如触龙说赵太后,要赵太后对儿子长安君不要溺爱,不可让长安君过着那种“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安逸生活,应该为他计长远、为国立功。显示了触龙高远的政治眼光。又如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事迹。鲁仲连大义凛然,在辛垣衍面前表示:假如让秦称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以上这些人物的言论,与那些不顾国家安危只图个人名利的游士说辞相比,是大相径庭的。《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斶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由于作者对这些人物心仪不已,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像进行文学性描写。《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颇多缪文远在其《战国策考辨》(中华书局1984年版)和《战国策新校注》(巴蜀书社1987年版)的各章说明中,指出《战国策》四分之一左右为虚构、依托之作。许多着名篇目,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等等,都是依托之作。如书中用力极深,描写得极成功的人物苏秦,其事迹言论有不少就是虚构的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载《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唐兰《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杨宽《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二文见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附录,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等,都曾论及《战载多有错误,并非全是历史事实。至于在具体描写中,虚构的手法更为普遍,也更进一步。如《秦策一》写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夜室独语,有谁知道,显然是作者根据传闻虚拟而成。而《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邹忌看见徐公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不仅表现了邹忌内心的活动,而且涉及心理活动的过程,接近人物的心理描写,显系出于作者的想像。夸张虚构不合史着的要求,但却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如《燕策三》记燕太子使荆轲刺秦王,其中田光自刎以明不言,樊于期自刎献头以图报仇,易水送别,秦廷献图行刺等情节,出人意表,慷慨悲壮,于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得以生动展现。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在《战国策》中狠突出,如《秦策一》中,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都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而对苏秦归来时“羸縢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黧)黑,状有归(愧)色”的外貌神情描写,绵密细致,极为传神。《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
第四节《战国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