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译文】仁仁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能够读懂文言文;2、认识孔子思想核心“仁”的本质;3、自觉践行“仁”,以“仁”行天下。课堂合作与探究1、小组合作,疏通文字。(10分钟)2、整合文本材料,说说孔子关于“仁”的内涵。(什么是仁?如何施行仁?施仁后会如何?)3、联系现实,你认为怎样践行“仁”?4、结合材料,你是如何评价孔子的道德观的?若“仁”仅仅局限在由“孝悌”所规定的家庭、亲族范围之内,其意义必然极其有限,所以,以“孝悌”为“本”的“仁”终而被推至于“爱人”的阔大境界。由此可知,此处的人指的是所有的人,“爱人”正是“泛爱众”(《论语·学而》)之意。只有从“亲亲”推论至“爱人”方才完成了对于“仁”的建构,从而具备深切的人道主义情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兄长,言行要谨慎并且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英]布莱克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马克·吐温4、【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黎巴嫩]纪伯伦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甚于水。水,终无形状,装在盆中是圆的,流到溪流是长的,这样柔软的东西却是可以滴水穿石。心胸宽广,平静柔和却坚强有力的地方,就是生活在天堂。心胸狭隘,快意恩仇和刚强难调的心,就是生活在地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阅读1、2、3、4语段后,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孙叔敖埋蛇的故事孙叔敖为年幼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