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对网络“反转新闻”的思考.doc后Mt目时僧WS"厨帅"的思考2017-12-2021:32:39新媒体研究2017年21期安景璐摘要网络的发展高度依靠公众参与,事实由众多信息“拼贴”而成,公众情绪和情感的表达比新闻事实更加聚流,“反转新闻”频频发生。公众参与事实真相的挖掘是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但舆论的不断反转,使得网结环境更为复杂,影响戍性社会构建。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深刻的,文章从传播学5W视角进行分析,并结合现状情景为媒体和公众试提出儿点意见。关键词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360(2017)21-0001-032016年11月,英国《牛津词典》把“后真相”(post-truth)定为2016年卯度词汇,意为“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弱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的情况”。后真相时代下的“反转新闻”往往依据情感上的接近而进行反转。事件的真相在话题中发生着一次次的颠覆重塑,情绪一浪高过-•浪,公众不关注真相,只是着力于道德的审判和情绪的渲染,甚至期待反转,但一旦真相被揭开,公众却己将事件的原委淡忘。1后真相时代的内涵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把新闻解释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在网络环境呈现出泛娱乐化特性的今天,新闻突出“猎奇”和“反转”,过度的渲染未经证实的“事实”,“真相”被层层掩埋,公众沉浸在意见的交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以接近真相为目标的持续过程。公众对“真相”各持己见,对“真相”的把握也就会欠缺。…个新闻事件最先爆出来会以情感风暴的形式引起多数人的关注,消息一经扩散,便出现“反转剧情”。以“8・31”榆林孕妇跳楼事件为例(如表1),儿经反转,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是众多“真相”。笔者认为关于这场悲剧最该思考的地方,竟然是在事件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之后才被提起,是在被公众“娱乐消费”过后才有的反思。这样的“后真相”带给社会更多的是惶恐不安。2后真相产生的原因信息的传播是-个过程,对复杂的新闻事实的探究和核实就需要-定时间。1948年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要素,即Who(谁)、Says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1]o基于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笔者试析为何“雄辩胜于事实”“真相抵不过情感”。Who——媒体“把关人”作用缺失媒体报道一直接影响受众如何理解新闻事件,甚至是会从新闻事件中得到什么结论。在孕妇跳橡事件中,一些媒体不只没有合理安抚公众,反而是不断爆料,刺激公众情绪。舆论不断围绕着孕妇的死因和家庭,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会造成社会对此类敏感话题的恐慌,甚至会影响人的三观。首先,过度追求时效性,随意对待事实。传统媒体从新闻的采集到发布需要f定的时间,而自媒体准入门槛低,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这就使得媒体为了抢夺时效与关注而不去严谨地核实事实。当新闻报道呈现浅表化的趋势时,传统新闻机构的专业权威将愈来愈让位于自媒体或普通受众[2]。其次,为迎合受众的兴趣,对事实的筛选“以偏概全”。反转新闻总是在一个时间段里以事实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报道,导致公众只了解事实的一部分,而误以为自己所相信的事实的全部。SaysWhat
后真相时代对网络“反转新闻”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