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在悲剧中的抉择与浮士德精神 (2009-06-2807:30:08)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文学人生 浮士德带着他满身的漏洞来到二十一世纪,浮士德精神在这里是什么?我想,最该成为核心的一点,正是他作为人,身上那些漏洞百出的症状,是梅菲斯特在他体内晕出的淤痕。那些丑陋的不可见人的缺憾和邪恶的疤痕,是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类不可缺少的符号。——肺结核夫人 从《浮士德》的悲剧结构上看,五个悲剧象征的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总的悲剧,缺一不可,因此各个悲剧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而这象征的五个方面刚好构成了人生大致的五个方面,由此来看,《浮士德》所传达的是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悲剧。而浮士德作为悲剧主人公所象征的是全人类,浮士德精神也就象征了全人类的精神,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不仅仅只是所谓的“积极进取”“永不满足”。 书斋生活象征知识的悲剧。歌德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而他就是一个充满着狂飙突进运动反叛精神的人。浮士德沉在知识海洋的底部意识到这是一场悲剧,而他选择的是冲破这些深重教条的束缚走出去。在文艺复兴过后,欧洲社会一直奉行理性至上的理念,歌德处在新型资产阶级兴起的启蒙时代,在此对“理性至上”中的“理性”进行了一个离经叛道似的颠覆。他对“理性”有了革命性的认识,即“自然理性”,自然在这里也是自由的意思,于是浮士德选择了甩脱旧理性奔向新理性。把“理性”的中心由封闭的人类自我转向外面的世界与自然正是启蒙时期所提倡的“新理性”。浮士德冲破了已经陈旧的沦为教条束缚的毫无现实意义的旧理性,为自己选择一个新的生活,他认识到了知识如果不能用以造福于人反而封锁人内心使人痛苦的话那知识也就不是知识,还不如没有知识。这种“入世”和反叛的态度让我想到一个半世纪后法国的萨特和他的存在主义。萨特也提出过“没有行动的理想等于没有理想”,这与浮士德对于没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的否定是一样的。萨特的“介入”观念也和浮士德在知识悲剧中选择的冲出书斋是相似的。还有最核心的一点,浮士德从牢笼一样囚禁了自己大半辈子的书斋毅然出走选择了外面的世界和事业,是一种冲破束缚的自由自主的人生态度,这与后来萨特提出的“人应该为自己做出选择,应该自主地对自己的生活全权负责”相照应。在我看来,浮士德精神在知识悲剧中的体现,是一种反叛,一种现世责任感,也是一种革命。浮士德与格雷琴的爱情悲剧并非传统的爱情悲剧里的“不能终成眷属”,浮士德的爱情是复杂并荒唐的。也许在歌德看来,爱情不只是“爱情”,因为爱情作为欲望的载体,必定要遭遇与理智和良知的撞击,而这些冲突偏偏与生俱来无可幸免。那么人类千百年来在这二者择其一中是如何选择的?浮士德在这二元对立的冲突中做出的又是怎样的选择? 浮士德象征的全人类,在经历了“爱情使人丧失理智”的一系列冲动恶果后最终还是忍痛割爱地离开了精神已经崩溃的爱人格雷琴。在爱情中浮士德所丧失的不只是理智,歌德在这里用了一个最坏的后果——丧失道德。可以看出歌德对于爱情具有毁灭一样深重的力量是承认的,因为爱欲出于人类本能;而歌德给浮士德的最后出路却并非同爱人共死,而是绝望过后给了他另一种生活。这里可以看出,歌德在承认本能欲望强大的同时,也主张爱情并非人生的全部,人终究还是要从爱情中走出来进行下一段旅程。爱情之所以为悲剧,是因为它从存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理性和
浮士德在悲剧中的抉择与浮士德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