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
第一章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没有国家和法律。氏族是原始社会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调整氏族成员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体现全体氏族成员利益和意志的习惯
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法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法律的产生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它的最初形式是国家认可的习惯,后来逐渐发展为成文的法律。
四、法律的历史类型是根据法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律进行的最基本分类。
五、人类历史上依次存在过奴隶制类型法律、封建制类型法律、资本主义类型法律和社会主义类型法律。各种类型的法律建立在各自的经济基础之上,体现不同的阶级意志,并各具特点
六、法律的本质是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故而具有很强的阶级性。但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少数人或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全体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法律体现的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而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七、法律的特征是: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八、法律可定义为: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力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九、法律的价值:
是指法律的属性和功能,经过实践,同人的法律需要的某种适合或一致。
十、依据法律价值的作用,可以把法律价值分为法律的工具价值和法律的目的价值。
十一、法律及其价值之间有许多相对应的范畴,其中最基本的当属法律与正义、法律与自由、法律与效益、法律与秩序。
十二、法律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或基本成分。
通常认为,法律由以下三要素构成: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十三、法律有其内在本质规定性,也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法律的表现形式在法学上称之为法律的渊源。
法律渊源于法律本质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但并非本质相同的法律形式必然相同。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本质一致的法律,其形式却不尽相同。
十四、综观古今中外,法律的渊源主要有:
1、制定法;2、判断法;3、习惯法;4、引证法;5、宗教法;
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十五、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作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可分为: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可分为:
根本法和普通法
3、根据法的内容可分为:
实体法和程序法
4、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可分为:
一般法和特别法
5、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可分为:
国际法和国内法
6、公法和私法
7、法系
十六、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法律的性质,法律又反作用于它的经济基础。
十七、法律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并未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法律与统治阶级政治的这种关系,具体反映在法律与统治阶级政策的
2014年自考【法学概论】笔记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