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一、“海派”
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有感染着都市的“文明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得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最具代表性的是“新感觉派”。
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1933年9月起,沈从文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一年后他似乎感觉到南北两大流派的格局已经趋于明晰,于是就在自己主编的副刊上正式提出了京派海派的话题。这就是发生于1933年至1934年间的京派海派的论争。京派一方是北平的沈从文;海派一方是上海的杜衡。
二、“海派”代表作家
(一)第一代“海派”:张资平,叶灵凤。
1、张资平:小说几乎清一色充满肉欲气息,被鲁迅等冠以“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的称号。
《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是其代表作。
广泛的性心理描写多淹没在大量的低级趣味之中了。男性中心主义无所不在,要求女性坚守“处女宝”(贞操)等封建残余思想。
张资平的创作显示了海派创作初期的商业化特征。
2、叶灵凤:具有鲜明的都市先锋意识
叶灵凤介绍过西方的现代派作家,如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美国的帕索斯。他认为“现代小说着重于心理分析”。
在自己的小说里试用了心理分析。可以说,在新感觉派没有形成之前,叶灵凤是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
上海现代派聚集和发展了叶灵凤的这种文学向心取向,尤其是施蛰存更是这方面的代表。
(二)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
1、简介: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出现说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并发展至鼎盛与独立。
“新感觉派”的说法是左翼文人给的:1931年,楼适夷在对施蛰存的意识流魔幻小说《在巴黎大戏院》与《魔道》提出批评时说:“比较涉猎了些日本文学的我,在这儿很清晰地窥见了新感觉主义文学的面影。”
新感觉派较多的受到了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
日本新感觉派兴起于1924-1927年,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后文化上的西化倾向。日本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等作家创办《文艺时代》杂志.
但事实上不仅如此,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还多受弗洛伊德与显尼志勒(奥地利心理分析小说家),英国性心理学家蔼理斯的影响。刘呐鸥还受到法国新感觉派保尔·穆杭的影响。
2、“新感觉派”的艺术特征:
(1)善于在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和五彩缤纷的色调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造在地狱上的天堂”里的病态文明。
作品主旨:作品大都暴露资产阶级男女醉生梦死,疯狂没落的生活,“十里洋场”的糜烂与罪恶生活,在这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是刘呐鸥与穆时英。
A、刘呐鸥:被称为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他把飞机、电影、JAZZ、摩天大楼、色情(狂)、长型汽车的这些高速度的现代生活纳入他的作品中。他唯一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用现代情绪表现现代都市生活,对都市人生存处境细加体验。他的作品洋味很浓,与中国现实结合不够。
B、穆时英: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成就很高。代表作:《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白金的女体塑像》、《公墓》、《黑牡丹》等。
在形式技巧上,穆时英的小说更能代表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穆时英的小说是现代的“有意味的形式”。异常快速的节奏,电影镜头般跳跃的结构,场面眼花缭乱,显示出人物的疯狂心态,在“带了快乐的面具”的后面,隐藏着大大小小的精神伤痕。
在表现对象上,捕捉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世态人情。
选材的现代性,表现手法的新异性是“新感觉派”的“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感觉派小说突出的意义还在于,它是真正观照大都市的文学。
海派笔下的都市与京派有何不同?
新感觉派表现了城市生活中的哪些特质?
(2)注重挖掘和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和深层心理变化,强化心理分析的深刻度与细密度,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小说的表现技巧。
海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