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居士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常用“谪”“更”“置”“疾”等常用实词和虚词“其”、“于”、“以”、“乎”、“之”的用法及意义,理解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翻译全文。掌握常用“谪”“更”“置”“疾”等常用实词和虚词“以”“之”的用法,理解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2、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3、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掌握常用“谪”“更”“置”“疾”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教学难点】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生共同翻译课文。第二课时:一、直接引入:昨天我们已经借助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翻译了课文,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对一些重点词语掌握了没有。二、检查重点字词句翻译:(投影:六一居士初谪浒州:贬职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更改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快速;跑吾之乐可胜道哉:尽聊以志吾之乐尔:姑且累于此者既佚矣:通“逸”,安逸翻译重点句子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译文:1、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满足。2、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三、课文学习:问:1、谁为欧阳修命名为“六一居士”?在此之前他有别的名号吗?明确:其本人。初谪滁山时之时他自号为“醉翁”,后退休于颖水之上时又自更号为六一居士。2、欧阳修为什么要更号?课文为何要引用《庄子•渔父》中的典故?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既为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亦为引出居士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非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3、“六一居士”中的“六一”何所指?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醉翁。▲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4、“六一”给了居士怎样的快乐?A、“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B、“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5、沉醉于五物的好处是什么?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6、文中居士得到“六一”之乐没有?为什么?“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思考:苏轼认为欧阳修是“有道之人”,有人则认为他需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还是为物所累。你认为呢?(结合课后“资料信息”苏轼的
六一居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