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实施课堂实验教学剖析一、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占有至关重要地位。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在财政、金融、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领域都有具体运用,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以至影响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当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后续课程时,往往需要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补课。这种情况与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有关。学习《西方经济学》学生多为经管类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为文科生。文科生人文知识比较丰富,但数学知识相对薄弱,因此他们习惯于感性思维,但不习惯于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对定性剖析感兴趣,但对定量剖析不感兴趣甚至害怕与拒绝。然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是以纯数理假设与模型推导来构建课程体系。因此,在我国众多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方法不断革新,教学效果也不断进步,但由于经管类学生特点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性质,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如侧重对经济理论阐述,忽视理论具体应用;同时,不少教师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做实验,以致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主动参与,易出现“填鸭式”灌输。此外,学习《西方经济学》多为经济管理专业低年级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还有待培养与开发,即使教师告诉学生模型直观意义,学生仍然会怀疑模型正确性,毕竟他们没有相关实践经验,由此产生了《西方经济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弊端,导致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抽象枯燥,对《西方经济学》学习缺乏热情。上述问题存在直接影响了当前我国高校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二、《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实验教学内涵与意义《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课堂实验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互动、简短游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实验教学中,由教师依据经济学原理设计特定场景,通过对现实经济社会模拟使学生置身其中,扮演消费者、生产者等角色,在游戏式模拟经济活动中,使学生主动独立思考做出决策、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剖析与认识。对于《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效果,BergstromandMiller认为在有课堂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经济现实最基本体验,与讲授那些抽象经济学理论相比,课堂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从学生完成作业与考试情况来看,学习效果似乎也更胜一筹”,同时由于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一个虚拟市场中并做出重要决策,因而具有极大热情。将课堂实验运用于《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简便易操作实验,深入浅出情景设计,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生动、可亲近学问,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与自信心,而老师也能脱离以往教学模式禁锢,使得《西方经济学》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三、《西方经济学》实施课堂实验教学国内外现状《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兴起主要归功于实验经济学近年来不断发展。实验经济学任务,就是通过在精心设计、包括人与计算机在内实验环境中,通过对经济生活与现象模拟运作,收集数据,观察趋势,总结规律。用实验来解释经济行为研究可谓历史悠久,1738年,伯努利即所进行了所谓“匹兹堡悖论”实验。但是近期研究主要是从1948年张伯仑“检验完全竞争新古典理论”实
《西方经济学》课程实施课堂实验教学的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