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给谁用_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专题研究报告-精品港珠澳大桥给谁用_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专题研究报告-精品项目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澳门与我国内地之间的运输通道、特别是香港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东岸地区的陆路运输通道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有力地保障和推进了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互动发展,但是香港与珠江西岸的交通联系却一直比较薄弱,这一被动局面已经影响了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改变香港与珠江西岸交通联系薄弱状况,珠海与香港曾讨论过修建连接珠海至香港的伶仃洋跨海大桥。1997年12月原国家计委批准了伶仃洋跨海大桥的项目建议书,但由于种种原因,伶仃洋跨海大桥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进入21世纪,香港、澳门与内地有关方面提出修建连接香港、珠海与澳门跨海大桥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政府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港珠澳大桥的兴建,虽然只涉及香港、珠海和澳门,但港珠澳大桥建成后,香港驱车到珠海、澳门只需45分钟,比现在绕道广州虎门大桥要减少3个多小时。兴建港珠澳大桥,可使珠江西岸城市,包括肇庆、顺德、佛山、江门和珠海,缩短与香港的距离,使这些城市可与深圳、东莞等东岸城市看齐;香港四大支柱行业也可因此将市场扩展至珠三角西岸。经济界人士认为,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不仅将创造世界桥梁建设的奇迹,而且可使“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对内影响至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对外辐射至东盟自由贸易区,从而成为整个东南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见图0-1。为给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受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委托,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承担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可行性研究主报告外还包括37个专题研究报告,本报告为系列专题报告之18《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与江苏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单位共同完成。图0-,根据设计线路,港珠澳大桥从香港飞机场南环路,经大澳,联接一条长约1400米、能让大型船舶通过的斜拉桥,再转为低矮桥身越过珠江口,最后在接近陆地时作“Y”型分叉,一条通往珠海,由拱北口岸处上岸以隧道线路连接太澳高速公路(拟建),另一条接澳门,从氹仔出“桥隧合一””共设两个通道线路(见表1-1)。表1-1港珠澳大桥桥位坐标表注:表中坐标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线路一:东起香港国际机场的南环路处(K0+000),在香港海域内(至K5+500)为高架桥线路,拟设两人工岛之间为海底隧道线路(K6+500~K12+500),人工岛(K12+500)以西为桥梁线路,西至珠海~澳门拱北对面海面,大桥在珠海及澳门对面海域落脚,然后再分道通往珠海及澳门(K35+),。线路二:东起香港国际机场赤鱲角南路处的观景山(K0+000),沿大屿山海域以高架桥线路通过主航道,然后以桥梁线路通过海域,向西至珠海~澳门(K39+),。:在充分收集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次开展的地面调查、物探及遥感工作,初步了解桥位区工程地质条件,为选定桥型线路提供依据。本次工程地质勘探,应初步了解桥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等问题。了解主要的覆盖层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基岩的埋藏深度、岩性、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等,提供基础设计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规程、标准及要求:《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054-94);《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066-9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甲方提供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专题技术要求》和我院根据甲方的专题技术要求编制的“工程地质勘察大纲”。,立即进行了进场前的组织筹备工作,于4月初完成了“工程地质勘察大纲”的编制,先后两次派人到施工场区附近遴选合适的船只。随后于5月13日组织人员、设备进入现场,进行平台的搭建和仪器的调试,5月27日正式开工,7月31日结束外业,外业历时7
港珠澳大桥给谁用 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专题研究报告-精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