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技术标编制综合说明 2、工程概况 3、施工部署 4、施工力量、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的配备 5、施工现场的总体安排 6、主要施工工艺及技术方案 7、质量控制及保证措施 8、进度控制及加快进度的保证措施 9、安全、文明、节约施工及保证措施 10、环保及扬尘污染控制措施 11、工程进度计划表(附表) 12、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附表) 吴中区甪直镇长虹北路改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篇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1 、本工程施工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及有关技术规范; 2 、苏州市吴中区交通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吴中区甪直镇长虹北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 3 、施工技术标准及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 — 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 F10 — 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JTJ019-98 ) 第二篇工程概况长虹北路是甪直镇区综合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甪直镇区南北向的主要通道。长虹北路起点位于机场路交叉口南侧,自北向南,途径东升路交叉口, 终点位于东方大道交叉口北侧,道路总里程长约 公里。道路两侧多为厂区及临街建筑。道路东侧全线敷设有高压线,位于改建后道路东侧分隔带内;道路东侧有高压燃气管线,位于改建后道路东侧人行道及部分非机动车道内。原长虹北路宽 15米, 一幅路形式, 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交通现状为混合交通,断面形式为 2×(4 米行车道+ 米硬路肩) 。道路建成至今,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建设标准较低,道路全部路面均出现板块断裂、拱起、边角破损等病害。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增长而引发交通量的增长,道路负荷增重,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的需求,改善道路的使用功能,现对该条道路进行改造。道路沿线需拆除新建桥梁 3 座。本次道路改造内容: 1 、改变混合交通现状,增设非机动车道和机非分隔带以及人行道; 2 、改水泥混凝土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3 、增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4 、全线桥梁拆除新建; 5 、新建雨水管道; 6 、管线综合改造。一、本工程施工范围 1 、施工范围工程起点桩号为 K0+ (机场路交叉口南) ;工程终点桩号为 K1+ (东方大道交叉口北) ,全长 米,沿线与各相交道路交叉口均包含在本工程范围。沿线需新建 3 座板梁桥。二、道路横断面布置道路路幅形式为三幅式,具体布置: 15 米机动车道+2×3 米分隔带+2×4 米非机动道+2× 米人行道,总宽 34 米。机非车道之间设置 3 米绿化带,既起到快慢行交通分隔作用, 又有效包裹高压线杆, 并便于路灯、交通标志杆的布设。三、老路改造及处理方式(1 )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形式: 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如下,总厚度 厘米。 4 厘米细粒式沥青砼 AC-13 C 7 厘米粗粒式沥青砼 AC- 25C 厘米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45 厘米 4% 水泥稳定碎石在两层沥青砼之间设置粘层油、水泥稳定碎石顶面喷洒透层油。(2 )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形式: 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如下,总厚度 厘米。 4 厘米细粒式沥青砼 AC-13 C 6 厘米中粒式沥青砼 AC- 20C 厘米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30 厘米 4% 水泥稳定碎石在两层沥青砼之间设置粘层油、水泥稳定碎石顶面喷洒透层油。(3 )人行道及公交站台路面结构: 人行道及公交站台采用高强度舒布洛克砖铺装形式,总厚度 24 厘米。 20× 10×6 高强度舒布洛克砖 3 厘米 M10 水泥砂浆 15 厘米 C20 砼 2 、路面面层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上面层沥青均采用 SBS 改性沥青( I-D ), 基质沥青及下面层采用 A级 70 号石油沥青。四、施工期水位情况根据苏州市 1919 年至 2003 年大运河水文资料, 历史最高水位 ( 1954 ), 历史最低水位 ( 1934 ) ,历年平均水位 , 1999 年曾有 的高水位记录。高水位通常出现在 7、8、9 月份,低水位通常出现在 12、1、2 月份。根据邻近场地水分析结果, 结合场地周围环境, 周边无污染源, 可判定本场区地下水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对砼和砼中钢筋无腐蚀性,但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五、施工期地震灾害分析本场区地形地貌条件单一, 无不良地质作用, 属抗
长虹北路改建工程(技术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