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姆》影片分析新闻10A104170217梁菊霜《德拉姆》是田壮壮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由北京数字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昆明大通道影视策划有限公司出品。它是由日本NHK电视台投资制作的中国第一部高清晰度数字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是田壮壮在十年解禁后拍摄的第二部影片同时也是他的第一部纪录片。这部影片将马帮之行与当地的人文相结合,关注当地人自身的命运。在影片中他大量使用全景,近景和特写用得很少,不仅体现了人和环境的关系和人物的最细致的态度和心理活动而且烘托出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该片讲述了马帮从滇西北丙中洛到西藏察瓦龙路上的所见所闻和途径路上的村庄里的原住民的生活状况。影片一开头交代了马帮产生的背景“山乡丙中洛,藏语意‘藏人的村庄’,高原平坝,地处云南西部高黎贡山脚下。沿怒江而上,可达西藏南部边界小镇察瓦龙,藏语意为‘干热的河谷’。两地不同公路,从古至今,往来货物,生活用度,全赖马帮运输,期间需穿越高山,密林,荒原,谷地,路途绵延九十余公里。”《德拉姆》这部纪录片属于人文社会纪录片,影片真实地展现了怒江流域的美丽、壮观、贫穷,从人文的角度记录了滇西北怒江流域原著居民的生活现状,反映了原住民淳朴的性格、真诚的信仰和像高原的山脉一样,不卑不亢的品格。在《德拉姆》这部影片中,作者铺设了两条线索。一:马帮的茶马古道之行;二:马帮沿途的怒江大峡谷平凡居民的生活故事。第一条线索是影片的骨架和线索。第二条线索是影片的血和肉,是影片所展现的人文精神所在。影片多采用固定镜头拍摄,并延长拍摄时长,没有刻意地渲染镜头所表现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影片的真实性。在影片中,作者重点采访了11位当地人,包括藏族的丁大妈、傈僳族的牧师阿迪、藏族的赶马人扎西、小喇嘛、乡村代课女教师、怒族的已经104的瞎眼老奶奶卓玛用才等。影片中,作者用了一个固定镜头长久地拍摄位于山谷里的教堂,同时配上众人唱赞美歌的声音,表现了当地居民对信仰的虔诚;用了固定镜头长久地拍摄望着篝火感激嫂子的年轻藏族赶马人扎西,表现了这个与兄长共妻的男人对家庭的担当和他对嫂子的感激之情;用了固定镜头和长镜头缓缓地拍摄104岁的瞎眼老奶奶,讲述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表现了这个老人对命运的从容。固定镜头中还有年轻的小喇嘛,腼腆地讲起了那个让他心动的怒族烧香姑娘。还有老婆跟别人私奔了的村长,被打骂的孩子大耳朵,为找不到真爱而烦恼的女代课老师等。作为一部人文社会纪录片,作者以普通人的身份深入生活,与记录对象成为朋友,平等相处,体验他们的情感,在保证尊重生活的前提下,二者在同一角度把握事物,把生活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在拍摄采访对象时,作者采取单人构图方式并采用走边处理方式即将人物放置在画面构图的边缘,或是在左边,或是在右边。虽然人物在构图上居于画面一旁,但另一边却用其他物象的”填补“保持了构图的平衡。很多采访对象要么是坐在火堆旁被拍摄的,要么是在灯光下接受采访,火光照亮了被采访者的脸,同时使人物背后的场景模糊不清,突出了被采访者。在背景黑色和被照亮的人物中有一个明暗度对比,这个对比体现了作者表达被采访者命运的不幸以及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然而在采访藏族82岁的笑旺桑珠老人时,笑旺桑珠老人坐在窗户前,整个屋子中窗户是最明亮的,老人背后的家具反射着窗户的光,老人处在朦朦胧胧的光中却是模糊的,看不清细节。老人坐在一张
德拉姆影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