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被害人特性视角管窥个体被害预防.doc以被害人特性视角管窥个体被害预防摘要: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与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罪因结构愈加复杂,对于其的研究也比比皆是,而传统犯罪学仅仅采用犯罪人视角,却大大忽略了站在其对面的被害现象与被害人。作为20世纪40年代开始兴起的新学科,被害人学不同于传统犯罪学中的研究视角,它开始关注犯罪人与被害人在犯罪情境中的关系,更多地将研究重点立足于被害人本体,并以被害预防和被害人的保护作为其最终归宿。本文试图立足于“被害人本位”的研究思想,通过分析被害人的被害性、互动性和可责性这三个特性,得出被害人个体被害预防的可行性措施,从而试图从被害人责任层面管控犯罪行为的发生。关键词:犯罪学犯罪人被害人本位被害预防一、被害人概述通说意义上的被害人或者受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一一即危害结果的承受者。作为犯罪行为的侵犯对象或者其所侵犯的社会关系之主体,我们可以将被害人具体分为以下两种角色加以阐述。1、 损害的实质遭受者。站在加害人的对立面,被害人必然遭受了犯罪行为的侵犯,且从刑法意义上来讲,其合法权益也受到了犯罪行为的实际侵犯。2、 危害的直接或间接承受者。一部分被害人直接地遭受了犯罪行为的侵害,即我们通常所言的加害人的犯罪行为与造成被害人损害的结果之间符合刑法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另一部分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关系却是间接的,例如由于家人受到犯罪行为的侵犯导致了自己的损害结果,成为其“共同被害人”。无论是直接亦或是间接,笔者认为都应属于被害人的范畴。二、 研究被害人特性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研究被害人特性以及个体犯罪预防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早期被害人被害性理论中寻求答案。:“被害性是指某些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某些损害的所有各类被害人的共同特征”。而在《犯罪与被害者一日本的被害者学》一书中,日本犯罪学家宫泽浩一对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被害人的被害性是指在犯罪过程中与犯罪的发生有关的各种条件中属于被害人的各种条件的总括疽'采取被害人视角考察个体被害预防,我们要首先立足于被害人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试图从被害人责任层面管控犯罪行为的发生。三、 被害人特性之一一一被害性。作为被害人的首要特征,它是指是被害人本身的一种特性,是一种诱导加害人实施加害行为的刺激性因素,同时也是一种加害人实施加害行为的有利条件,它会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被害人的被害性又可分为倾向性、受容性、敏感性三种。以下便分别论述。被害性意义上的倾向性,是指被害人本身所固有的、易遭迫害的一种可能性。例如,在女大学生遭受的性犯罪中,我们发现平时穿着暴露、举止浮夸的女大学生在吸引到众多男性眼球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危险,当加害者本身存在加害因素时,这便形成了一种“刑事伙伴”关系。受容性则是指被害人对被害角色从心底里的认同、不加控制,这时“既来之则安之”的容忍心理使被害人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甚至形成“习惯性被害”。而敏感性则是指被害人被害的一种自我感知,感知范围包括可能会发生的被害行为和已经发生的既定被害事实。通常来说,被害人对于危险和已经遭受到的侵害都应该具有正常的判断能力。但是,就如同上述所提到的“习惯性被害”的情形,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已经成为被害人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正常人所拥有的敏感性,这类被害人己经丧失
以被害人特性视角管窥个体被害预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