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学之魂<兼容并包,英华荟萃> 一、冯友兰生平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1912 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 1915 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1919 年赴美留学, 1924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6 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1948 年末至 1949 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52 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23 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 1924 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 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 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 1931 年、 1934 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蔡元培: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掣。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 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梅贻琦: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耶鲁:通才教育(liberal education) 。?赖文:耶鲁并不打算为 21世纪制造一批精于运算、理财和做买卖的实业家,或只懂得操纵媒体做有效交流的从政者。耶鲁要培养的是21世纪的引路人,他们要有创造性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能力在自己精通的专业知识之外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雾里的剑桥金耀基金耀基 1935 年生,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著名社会学家。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社会学系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作品: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大学之理念》《中国社会与文化》《海德堡语丝》、《剑桥语丝》《剑桥与海德堡:欧游语丝》?《剑桥语丝》: ?金耀基 20世纪 70年代中期游学剑桥的所见所闻与所思。?1975 年,金耀基作为访问学者从香港来到剑桥。?他在 1977 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剑桥语丝》,一面世,就引起读书界的瞩目。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第一章大学之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