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二——因材施教 现在的人才,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都一个样。——说到人才培养,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用一个比喻道出了目前教育的一个问题:固定教育模式下,“人才”难出。于是,我提倡因材。 (一)为何要因材施教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对象具备的气质特征,给出相应的合适的解释方式和能让对方接受的方式。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老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学生怎样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栋梁之才。真正好的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找幸福,不是为社会克隆螺丝钉。实事求是的看现在的教育:学业越来越重,课余越来越少;大学越来越好考,工作越来越难找;学历越来越高,工资越来越少。因材施教便是要从源头抓起,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从而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 (二)如何因材施教 能够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正常模式的教学途中,要具备更高的能力和素质。 教师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在各类学生的身上发现他们的气质特征,然后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因材施教。 教学模式的改变,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先导。 课堂,它可以使传输书本知识的地方,年复一年重复一成不变的内容;课堂,也可以是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地方,将“灌输式教学”形式进步为学生自主思考发展的形式。此时,正是孩子暴露天性的时机,也是教师深入了解、挖掘学生的时机。 教师此时要用各种方法和活动引导学生开放思维。例如将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多向学生提问,鼓励并允许学生进行大胆联想与想象,尽可能形成多种答案或寻找途径。师生积极配合,学生不仅能学到书本及书本以外的知识,也能通过教师对其有异于别人的教学方式提早认识自己、树立信心,为更好、更早的确立学习乃至人生的定位打下基础。 一个
因材施教(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