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灯_《莲灯诗梦 林徽因》读后感莲灯_《莲灯诗梦林徽因》读后感《莲灯诗梦林徽因》读后感从人间四月天知道林徽因,且她的名字总和徐志摩一起出现,浅薄地以为才女林徽因以文学成就出名,竟不知才女林是建筑界巨擘。看完这本迄今为止最为严肃完整的林徽因传记后,自知大错特错了。书从林徽因一生中先后接触到的主要人物、并插穿着的重要经历,来勾勒她的人生各阶段。以下是几点读后感想一、家学背景很重要林徽因出身名门,祖父林孝恂头顶乌纱,却不脱书卷气,时处晚清,却已能新旧不拒、中外兼学,非同俗流,这样的开明惠及后辈。父亲林长民亦非泛泛之辈,乃光绪二十三年的秀才,后两度赴东洋留学,最终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成了新派人物,得中外文化滋养、广结政界名流,存有改革中国社会的宏伟抱负。书中说,尽管他(林长民)兼具识见和才干,却不谙宦场门道毕竟书生意气,这算不算是林长民的历史局限性呢?他自己是否有意识到?还是意识到了也无力改变?读完本书,会发现书生意气这个词在本书中是个带着惋惜、无奈、甚至含些许稚嫩的词儿,不是和挥斥方遒搭配的。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不难想象林徽因的启蒙已站在很高的起点上。二、除了家庭,教育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在童年,林徽因的母亲给她蒙上不少心理阴影,加上她的聪慧,过早体会世态,变得早熟。而她进了培华女中之后,受到良好教育,走出了童年。三、实践能感知和发现梦想林徽因学习建筑学的梦想,萌发于随父亲旅居伦敦时,周游欧洲,感受到的建筑的魅力。书中还提到另一个人,朱启铃,也是在偶然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朱启铃经手修建中山公园,对古代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偶然在南京的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宋代古籍李诫的建筑著述《营造法式》,自此决心倾注财力和心血,将余生献给古建筑研究的组织。林徽因后来从事建筑研究时,也常与梁思成外出同行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并在考察中有众多创时代意义的发现,比如佛光寺的发现印证了中国现存最早木结构建筑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热忱投身实践还让人视野和心胸开阔。林徽因写探访古迹的途中写道云块,天,和我们之间似乎失掉了一切障碍我感觉到一种平坦,竟许是辽阔,和地面恰恰平行着舒展开来,感觉的最边沿的边沿,和大地的边沿,永远赛着向前伸。当茫然时,当找不到方向时,尽管放手去完成手中的事,不断尝试着,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实践出真知!四、精神共同成长的婚姻走得更远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佳话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林徽因和金岳霖的交往也是段佳话,交给金岳霖的短简,落款当梁思成面写徽寄爱,并由梁思成转手,坦荡极了。另外,我觉得,梁思成的心也好大。五、林徽因对待人生的态度林徽因说,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能体验情感。纵观林徽因的一生,不管是对文学和戏剧的天
莲灯 《莲灯诗梦 林徽因》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