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间建筑防火隔离带设计的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大型公共建筑特别是大空间建筑不断涌现,这些建筑与以往的建筑相比更追求视觉上的通透性,具有技术现代化、规模大型化、建筑造型非标准化等特点。由此,这类大空间建筑的消防设计特别是防火分区的设计也就成为消防设计的一大难题。结合英特尔CD05综合库房工程为例与同行共同探讨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的设计办法。关键词:大空间建筑 防火分区 防火隔离带IntelWarehouse(CD05)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IntelA7T7项目建设用地内。Intel项目用地东临红光之渠,南接成灌高速公司及南辅道,西侧与北侧为高新西区内规划道路,沿厂区用地周围设有4m宽的巡更道路。库房位于用地西北侧,东面与生产厂房相接,北面与动力辅助建筑相邻,平面图如下。图中靠左边纵向的无任何物品的走廊为一条防火隔离带,设计方初设6m,左右两边各为一个防火分区。火灾的蔓延是热量的传播所导致的。热量传播的方式有三种: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在空间上设置防火带,使得热量的传递缺少介质,从而也就排除了热传导这一因素。在建筑火灾中,热对流的主要介质是空气,燃烧所造成的高温气流在向上流动过程中会卷吸部分冷空气,使得温度降低。在这样的大空间建筑中有大量的冷空气补充,而且在上升距离较高的情形下,温度下降较快,因此,由热对流引燃防火带对侧空间可燃物和造成火灾蔓延的可能性较小;这样,热量传播的三种途径中,热辐射是造成展厅内火灾蔓延的主要因素。究竟物理隔离带一侧对另一侧热辐射会不会有危险,物理隔离带的宽度取多大,有很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法。以下对三种方案做一个比较。,两栋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低层建筑要保持6 m的防火间距,其目的是为了有效防止由于辐射所导致的火灾向相邻建筑物的蔓延。考虑到防火带两侧物品燃烧性能的不同,为有效防止火灾的蔓延,将防火带发生火灾的另一侧的等同于用可燃或难燃材料堆建的小型建筑,即四级耐火等级建筑,所以把防火带的宽度设定为9 m。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设置9 m宽的防火带能够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这里将防火带发生火灾的另一侧的物品等同于用可燃或难燃材料堆建的小型建筑,究竟这样等同会使危险性增大还是趋于保守,还需要进一步分析。,R=Q/12πq,R是距火源中心距离,Q是火源热开释速率,q是受火源辐射作用接受的热流量,聚氨脂泡末最小引燃热流量越为7KW,木材最小引燃热流量越为10KW,小汽车最小引燃热流量越为20KW。保守设计Q=8MW,q=14,得R为12m,意味着物理隔离带需要设12m。()中的Radiation程序对物理隔离带一侧对另一侧的辐射热通量的运算。,运算中涉及到的火源温度,参考FIRECALC提供的数据,测量得到全尺寸建筑火灾的有效黑体火焰温度一样都在900℃至1100℃之间,仓库可燃物种类单一,燃烧物品多为包装材料,实际火焰温度偏低(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在进行高层火灾试验的过程中,测得的木垛燃烧的火焰最高温度为800℃左右)
大空间建筑防火隔离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