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早教学会生活、关爱他人,学会学习和思考本章重点: 1. 家长要扮演好的角色 2.“引导”孩子的艺术和技巧第一节家长要扮演好的角色具备基本素质的优秀儿童通常会表现为:会生活,有爱心,会学习, 爱思考。作为家长, 在孩子人生刚起步的时候, 一定要让他学会生活和关爱他人,学会学习和思考。家长要转变观念, 明确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个优秀的家长不仅仅是孩子的养育者、监护人,孩子学习知识的灌输者,还是孩子人生的导师, 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生活和关爱他人,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起居习惯、卫生习惯、穿戴习惯、运动习惯、劳动习惯、文明习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懂文明、讲礼貌、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和爱护环境等优良品质,还要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从小喜爱观察、阅读和提问, 喜欢动手操作等, 使他们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具备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是用温馨的亲情,在平常的点滴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的, 要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学会并提高“引导”孩子的艺术和技巧。第二节“引导”孩子的艺术和技巧为什么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孩子不听从,经常哭闹,不好好玩, 不好好学, 令教育者无可奈何, 只好迁就孩子, 而有的父母却能使孩子高高兴兴、爱说爱笑、爱学爱玩,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性格,从而极大地开发孩子的潜能呢?原因是你的“引导”是否符合婴幼儿的心理特点;你的教育要求,能否打动孩子的心;你希望孩子做的, 能否成为孩子的“渴望”,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孩子是人生的另一极”, 婴幼儿有他独特的“心理世界”, 早期教育要激荡这个“心理世界”不仅要依照教育规律, 还需研究引导的艺术和技巧, 教育者有时甚至要成为一名演员, 能很快适应不同的角色, 这样,才可获得孩子的理解和信任,高高兴兴地按你的要求去做。这里罗列了一些常用的引导孩子的教育技巧,用以抛砖引玉。 1. 引诱法:你希望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希望他学什么、做什么,就拿什么去吸引他的注意力, 诱发他的兴趣, 但千万不要在孩子毫无准备时提出要求。日本著名早教专家铃木镇一教两三岁的孩子学小提琴时是这样做的: 他让一群孩子在周围自由地玩耍, 这些孩子中既有训练有素的, 也有刚刚准备来学习的。他先兴致勃勃地拉一支优美动听的曲子, 然后让其中的一两个学过琴的孩子起来拉个曲子, 并给他们赞美、鼓掌和奖励。这样就吊起了那些刚来的孩子的胃口。环境稍稍熟悉以后, 这些新来的孩子就开始抢铃木手中的小提琴也要拉一拉, 这时铃木才开始跟这些孩子“玩”小提琴,教他们握琴拨弦……参加“冯式立体早期教育法”学习的一些家长也有类似的经验: 在教孩子识字时, 有人是先从妈妈教爸爸, 爸爸教妈妈开始的, 父母间玩“字宝宝”的游戏玩得热火朝天, 却故意把孩子晾在一边, 等孩子喊着、抢着要与“字宝宝”交朋友时, 他们这才“不得不”让孩子参与进来, 孩子“上钩”了, 这样的识字效果特别好。其实无论教孩子做什么, 都不要直接吩咐而要“引诱”, 引诱会使孩子产生渴望,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童话法:童话故事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最能适应他们的理解水平。我孙女家离我们老两口较远, 平时一两个月才来玩一天, 但每次玩得都很高兴。每次, 儿子、儿媳把她接走时, 她总是恋恋不舍的, 可是有一天, 儿子和儿媳都要出差, 把两岁半的孙女送来放在我家。白天孩子玩得很高兴,也答应在爷爷家住,可是到了晚上,她想妈妈了, 吵着要回家。到睡觉前还哭了起来, 拒绝脱衣上床, 奶奶怎么劝说也不行, 还越哭越厉害。这时, 我装作不在意的样子, 专心致志地把一个组合沙发推到我们的大床旁边, 紧挨着大床架起一张小床, 我又抱来了毛毯和花被褥……孙女的注意力被我的动作吸引了过来, 哭声渐渐小了,于是我头也不抬地自言自语地说: “这是一张小兔兔的床, 好漂亮、好暖和的小兔兔床啊!爷爷还要请来大兔妈妈(毛绒玩具) 放在小兔兔的床边, 看哪只漂亮的小兔兔来睡觉呀? ”还没等我把故事讲完, 小孙女就从大床上迅速地爬过来, 一屁股坐到小床上, 破涕为笑地大声说:“我是漂亮的小兔兔, 我要睡小兔兔的床。”我抬头一看,她的笑脸上还挂着一颗颗闪光的泪珠呢,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一场“风暴”就这样平息了,孩子很快安然入睡了。如果教育者不使用引导的艺术和技巧,而是采用强迫说教的方式,孩子哭得精疲力竭后也会去睡, 但是第二天, 她还能快乐和听话吗?还会那么自信吗? 3. 想象法:有一位妈妈学员,来信讲了这样一个孩子的小故事: 她教孩子从小学习拉小提琴, 让孩子练习把小提琴夹在脖子上, 这是又累又枯燥的事情, 于是这位妈妈对孩子说:“我们来比赛用脖子夹玩具好吗?妈妈夹大玩具, 你夹小玩具, 看谁把玩具
冯氏早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