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城管“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指以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部件和事件信息,促进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与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把像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停车场、电话亭等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给每样公物配上一个“身份证”,如果街道上的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不用打投诉电话,在移动 GPS 定位系统的跟踪搜索下, 有关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把问题解决掉。一、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 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 研发了信息采集器“城管通”, 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 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 再造城市管理流程, 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二、实施历程 2003 年5月数字政通作为“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课题组成员, 在原北京东城区委陈平书记的带领下, 着手研究通过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整合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精确定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2004 年 10月经过 11 个月的探索, “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 2005 年7月“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取得了突出成效, 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国信办、中央编办、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组织在全国城市推广。当月公布了首批南京鼓楼、杭州等十个试点城市(城区) 。 2005 年8月由东城区人民政府与数字政通等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制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系列行业标准由建设部颁布执行。同月, 建设部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工作领导小组”, 数字政通被列为技术组和培训组的成员单位。 2005 年9月“南京市鼓楼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投入运转, 并成为建设部试点项目中第一个通过部专家组验收的项目。它标志着建设部试点推广工作已全面展开。同年年底, 由数字政通承建的部级试点项目上海长宁、卢湾两区数字城管系统通过部级验收并投入运转。 2005 年 10月“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荣获全国地理信息系统优秀工程金奖,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和数字政通公司等单位被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授予奖状。 2006 年3月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郑州、台州、诸暨等 17 个试点城市。同年 4月, 由数字政通承建的杭州、扬州两数字城管系统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转, 分别创造了市区两级系统“一级监督、一级指挥”和“一级监督、二级指挥”的典型模式。 2007 年1月“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被建设部评选为 2006 年度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东城区人民政府和数字政通公司被建设部授予奖状。 2007 年4月建设部公布了长沙、乌鲁木齐、白银等第三批 24 个试点城市。至此,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试点城市已达 51个, 覆盖了全国 25 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在全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设部办公厅[2007]4 2 号函确立 200 8年到 201 0 年为数字城管全面推广阶段, 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县级市要全面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截止到 2008 年6月, 由数字政通承建的数字城管实施项目已近 40 个,并累计有 10 个试点项目已经通过部级验收。三、管理流程流程阶段描述信息收集阶段城市管理监督员在规定的若干单元网格内巡视, 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后通过利用无线智能终端实现问题信息的采集, 并通过无线网络实现位置、图片、表单、录音等信息上报, 监督中心接收社会公众举报的城市管理问题, 通知监督员核实,监督员上报核实结果。案卷建立阶段监督中心接收城市管理监督员或群众上报的问题,立案、审核后,批转到指挥中心。任务派遣阶段指挥中心接收监督中心批转的案卷, 派遣至相关专业部门处理。任务处理阶段相关专业部门按照指挥中心的指令, 处理问题; 将处理结果信息反馈到指挥中心。处理反馈阶段指挥中心将相关专业部门反馈的问题处理结果信息批转到监督中心。核查结案阶段监督中心通知相应区域的城市管理监督员到现场对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核查,城市管理监督员通过无线终端上报核查结果;如上报的处理核查信息与指挥中心批转的问题处理信息一致,监督中心进行结案处理。四、核心应用系统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 供监督员使用, 实现通过无线数据采集设备采集、报送问题信息, 接收监督中心分配的核实、核查任务等功能。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使用人员为监督中心接线员。通过信息传递服务引擎将监督员报送的问题信息传递到接线员的工作平台, 接线员通过系统对各类问题消息接收、处理和反馈, 完成
数字化城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