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浅探.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浅探古典诗词在中学课本中占有很大比例,古诗词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一环。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训练,对古代文化了解得也不是太多太深,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索解”问题;特别是某些内涵深刻、诗(词)义朦胧诗词,更是感到无法理解。针对中学生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帮助他们解决。这样,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步入古典诗词天地。从总体上看,古典诗词是一种意思含蓄文学表现形式,作者所要表达情感往往不是表现在字面上,而是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有是通过诗词中意象(有特定含义事物)串接来表达,有通过营造一种气氛或是创造某种意境让读者感受其中情感。针对不同情感表现方式,教师要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与手段。下面试谈三种行之有效古诗词教学法。一、意象归纳法。意象在古诗词中是运用相当普遍,它是指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客观物象。而且这种客观物象因经过反复运用而具有了某种特定意义。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就常常寄寓着作者高洁情怀;“月”往往与思乡怀人有关;“流水”往往寄寓着某种哲理或某种愁思;“白(浮)云”则常寓有羁旅漂泊之感……这些意象出现在诗词中,就往往成为作者情感载体。如"月"意象,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明月为载体,娓娓诉说心中思乡之情;《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以明月表达了塞外征人思乡之情;此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月”也寄寓着戌边征人思乡含义。用“明月”表达怀人如李白《闻王晶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明月”意象,表达了李白对贬谪“夜郎”友人王昌龄深切怀念;李白《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用明月沉碧海表达对日本友人晁衡沉痛哀悼;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通篇贯穿着“月”意象,表达了自己高洁品格与对亲人怀念(题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但这并不是说古诗中所有“明月”都含有这两种含义,也就是说,意象也只具有一般性含义指向,而不是全部。这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会反复出现。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多加归纳综合,让学生领悟意象特定文化意义,也便于学生在不同篇章中理解意象在诗词中特定含义与作用。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流水”这个意象,我们古诗词中也有不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把流水滔滔东奔比作时光之匆匆流逝,一去不返,因此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感叹,启发人们珍惜时光;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以流水喻愁思。这些意象大致含义相同,但在不同篇章中具体含义是有差别,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区别理解。如上述“流水”意象所喻之“愁”就不同:李煜“愁”是亡国之愁,李白“愁”是报国无路愁,李清照“愁”是相思闲愁。二、情景创设法。通过意象固然可以领悟诗歌一般性含义,但如果能同时采取其他教学手段,那

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浅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