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三问,强五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体会经典汇编
关于“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话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这是个老话题。可以说,这个话题从我们党成立以来就存在,从我们入党那天起,就必须要回答。其实,蕴含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为了谁?为了人民。依靠谁?依靠人民。我是谁?是人民的公仆。第二,它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谁也不能回避且要时刻面对的话题,是一个永远解决不了并需要永远解决的话题。说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由人的“自我本性”所决定的,人从本质上讲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每个人对这个话题的把握都会随着时间、环境、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不断地加以矫正和克服,所以这是个每名党员终生都需要解决的话题。第三,这也是个“知行合一”才能解决好的话题。对于这个话题,不能说不知道,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不去认真践行。有些人往往以“为了自己、脱离群众、唯我独尊”的心态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做人民的公仆”的表态,口是心非。有的甚至是“唱和声、表态声、声声入耳,行动中、效果中,难觅踪影”,说一套、做一套,知和行严重脱节。(十六大至十八大,10年期间查处省部级官员72人;十八大以来查处省部级官员22人)
如何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话题,我想着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为政之要在为民、为官之德在爱民,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始终为个人名利思想所困扰,人的自私本质谁也改变不了,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因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利己心理是其自然属性的正常流露,需要用社会属性来规范和引导。人的社会属性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基本的社会属性,另一个是更高层次的社会属性,即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是政治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就是要不断加强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要自觉克服“小我”,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能不能摆正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是最现实的考验。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为了谁”的问题就解决好了。否则,就会走向反面。怎么解决?一靠学习修炼,提高思想境界;二是要敬畏法纪,自觉规范言行;三是在严酷的生活中改造,树立正确的“三观”;四是公正用权,当好人民的公仆。
二是要坚持群众路线,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要牢固确立三种理念:①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实现的不竭动力和依靠,离开人民我们将一事无成强调:“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史,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善于从人民群众汲取营养和智慧,摒弃唯我独尊、官僚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要善于集中人民的力量,关注民生,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把好经念歪了、把好的政策执行走样了;要虚心向群众请教、向群众学习,使人民群众真正理解支持党的事业,上下同欲、团结一心干事业。
三是要确立公仆意识,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这里首先要搞清两个关系:一是要搞清楚个人和组织及人民群众的关系。要充分认清个人来自于人民,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组织是我们的靠山,离开了组织和人民,我们什么都不是。第二,要搞清楚我们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是个人奋斗的结果,还是组织和人民培养的结果。要认清如果没有组织和人民的培养,就不可能有我们的今天。人的最大敌人是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自我放大,就会犯个人主义,私欲膨胀。成功时则会狂妄自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把权力作为捞取个人政治资本的手段;遭受挫折时则会怨天尤人、满腹牢骚,对组织和人民心生不满,甚至走向对立面,把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工具。确立公仆意识,要理性处理好“三种境遇”。身处顺境时,面对鲜花和掌声,更要谨言慎行,不能忘乎所以,搞不清楚“我是谁”,把组织和人民不当回事;身处逆境时,面对失败挫折,更要锐意进取、努力拼搏,不能自暴自弃,安于现状,守摊子、混日子,庸庸碌碌,更不能认为自己政治生命快结束了而心态失衡,产生“补偿”心理,导致晚节不保;身处平境时,不能心浮气躁,不能横攀竖比,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或仕途进步不择手段,跑官要官,败坏社会风气。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公仆意识渗透到执政观、利益观、权力观中,始终保持一颗公仆心、一份公仆情。始终为党的事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强化为民情怀,常念服务之经、常谋服务之策,以服务人民、造福人民
答三问,强五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体会经典汇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