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课土地的誓言备课者:邓梦冰一、课前自学:(一)、掌握下面生字词的音、形、意。1、读准下列生字的注音并记住它们的写法:炽痛(chì)泛滥(fànlàn)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g)谰语(lán)斑斓(bānlán)2、记住以下词语意思:炽痛热烈而深切的痛。标直:坐直。亘古:远古。污秽:脏的东西。谰语:没有根据的话。(二)了解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家。辽宁省昌图县人,原名曹汉文曹京平。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5年完成《科尔沁旗草原》的创作,成为对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长篇小说有《大地的海》《长江》等了解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低的情感象火一样喷涌而出,“东北作家群”中的优秀分子端木蕻良用自己的灵魂之笔把这种感情用炽热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了心脏的跳动,感受到了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了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二、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当我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几句话?3、如何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些语句?4、文章开始写“关东大地”用第三人称“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是为什么?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试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一)1: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和。作者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美好家园关东原野的深深眷恋之情,是有强烈的爱国色彩。(二)1、“泛滥”愿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回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毛主席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湖“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埋葬”只用了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悉,作者的欢笑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用“埋葬”多了一层学生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2、回忆“我”在故乡
9课 土地的誓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