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车险费率过度竞争问题研究[摘要]近两年,国内非车险费率下降较为明显,“价格战”连续不断,甚至有逐步升级的趋势,已引起业内高度关注。以深圳市为例,1997年以来非车险费率变化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是非车险综合险费率与综合赔付率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过度竞争比较严重;二是近两年来非车险费率的降幅大于赔付率的降幅,过度竞争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形,国内财产险公司必须注重理性经营;保险监管机构要强化价格管制,有效抑制非车险费率的过度竞争;保险行业协会必须充分发挥和谐沟通作用。一、国内非车险存在过度竞争问题自“9·11事件”发生以来,国际保险市场的产险费率一直在上升,然而,国内的情形与此相反,由于保险市场恶性竞争加剧,国内非车险费率一直走低,特别在保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深圳市,非车险费率多年来出现连续下滑的态势,其中三大主要险种——企财险、货运险和责任险下降走势更为明显(见表1)。经运算,%,%、%。表1 深圳市产险市场主要险种费率走势(单位:‰o) 目前,一些迹象表明非车险费率下降趋势还将连续,如国内多数财产险大客户采用保险招标和“低价中标”的策略,促使保险费率进一步下滑,而且这种保险招标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再如,新的保险竞争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没有其它任何优势的情形下,不少新公司只好祭出“恶性价格竞争”的手段,保险费率一降再降,手续费率一再攀升,不惜成本进行“自杀性”竞争。这种财产险招标普遍化和竞争白热化的结果,必将导致国内非车险费率进一步下滑。非车险费率连续下滑这个问题,台湾地区保险市场曾有过前车之鉴。截至2004年6月份台湾地区共有56家保险公司,在新保险公司不断涌现的过程中,价格竞争猛烈,非车险业务费率下降离谱,在国际再保险市场遭受冷遇,无法分保,最终使得许多公司的保单无法续约,台湾地区市场承保能力因之严重下降,即使完成保险安排,费率也较过去暴涨2倍以上。国际再保公司要求台湾地区财产险公司提高自留比重,主要是因为台湾地区财产险公司相互杀价太严重,根本不重视核保质量,往往连基本的危险保费都不足。令人尤为担忧的是,在国内(特别是深圳)非车险费率连续走低的同时,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巨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却在不断增大。据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统计,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关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经济缺失在过去40年中上升了10倍,每年达到40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占1/4。新近发生的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造成超过30多万人死亡的惨重缺失。由于存在非车险费率条件与国际市场相比偏低、国内外价格倒挂的现象,导致多数财产险公司遇到了分保难以安排的尴尬局面,实力强的公司只好被迫贴钱分保,有的只好提高自留比例,可以想象,一旦巨灾发生,许多保险公司将面临灭顶之灾。因此,不论国内保险公司还是保险监管机构必须高度关注目前非车险过度竞争的问题,应当从台湾地区财产险公司的惨痛代价中吸取教训,提前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扭转这种不利局面,防止损害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二、非车险费率与赔付率相关性研究和原因分析为了验证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国内非车险过度竞争的情形,我们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用深圳非车险市场近8年的历史数据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对其结论进行原因分析。(一)非车险费率与赔付率相关性实证研究的结论
非车险费率过度竞争问题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