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历史文化名村-底董.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化历史名村--底董的前世今生黄河在凤陵渡转而东流, 奔泻于秦岭山与中条山之间的峡谷之中, 将河南与山西隔开。河的南岸, 便是豫尾秦头、鸡鸣听三省的河南省灵宝市。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五千年文化的负载在这里层层堆积, 将许多可以昭示民族的记忆沙化成一叠退色的青史, 封存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水、黄土和黄种人的梦。与埋满历史的沙岸遥遥相对, 在秦岭山下的阶地上, 依山傍水毅立着三座山包, 大小错落于灵宝予灵镇底董村旁。这便是古閿乡县志中所指的閿乡十二景之一的“汉台风雨" 所在地—西汉太子刘据墓。人们称《太子塚》,太子塚高 50 米,周长约 480 米,占地约 2 公顷。【清】顾祖禹撰【续卷四十八】(出自《汉书音义》) 泉鸠里在县东南十二里。汉戾太子亡匿处。有泉鸠涧, 一名全节水,亦曰全鸠水,北流入河,戾太子冢在涧东。又有归来、望思台址,皆汉武所作。《一统志》:今县东北二十里有汉武思子宫城。今名十二里河。古名泉鸠涧、全节水、全鸠水、泉鸠涧水、鸠水。河名所出典籍: 1 、汉? 《水经》: “河水又东,经阌乡侯河(清代改为城北)。东与全鸠涧水合。” 2 、北魏? 《水经注》: “泉鸠里,在县(古阌乡县)东南十二里。汉戾太子之匿处。有泉鸠涧,一名全节水,亦名全鸠水,北流入河,戾太子冢在涧东。” 3 、唐? 《元和郡县图志》④:“河水又东经阌乡城北,东与全鸠涧水合。水出南山,北经皇天原东。”“黄河,在县北三里。全鸠水,一名全节水,汉戾太子亡匿之处。” 4 、民国《阌乡县志》: “鸠水发源泉于黄花峪,独流陡侧,经底董村灌田一顷有奇(还有零头),由县西北湾村入黄河。”全鸠涧水是黄河入河南后所汇合的第二条河,流域面积有今故县镇栗家崖、冯家原及豫灵镇底董、庙上等村,由西北湾村流入黄河。十二里河河名的来源应该是“泉鸠里”距古阌乡县城十二里而起。民间也有叫“失儿河”的,缘起汉武帝错杀太子刘据于泉鸠里事件,但史无此河名记载。古阌乡县城就在全鸠涧水西,靠黄河南三里的地方。以上典籍证明;一底董太子塚是汉武帝太子刘据之墓。二泉鸠里是今天的底董村。三泉鸠涧是今天的底董河(上游),失儿河是今天的十二里河(底董河下游) 玉涧水: 现名双桥河。古名玉溪涧、玉溪河、阌乡水、涧水。河名所出典籍: 1 、汉? 《水经》①:“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 2 、北魏? 《水经注》②:“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迳皇天原西……又北经阌乡县城西,(古阌乡县,在今豫灵镇老阌底镇), ……其水北流注于河。” 3 、唐? 《隋史》: “阌乡县有玉涧、全鸠涧,一经县城西(古阌乡县),一经县城东,皆北注于河。” 4 、唐? 《括地志》③:“阌乡有玉涧,今曰玉溪河,出阌乡西南秦山。……世谓之阌乡水也。” 5 、元? 《金史》: “阌乡有太华山、黄河、玉涧水、潼关、太谷关。” 6 、民国? 《阌乡县志》: “玉溪涧发源于石姥、甘涧、善车、太、麻诸峪,各支至双桥会而为一,经县西阌底镇入黄河。”玉涧水是黄河进入古阌乡县,今灵宝市所汇入的第一条河,今天的流域面积包括我市豫灵镇和陕西潼关县的各一部分。明代阌乡古城东迁四十里,清雍正十二年在古城阌底镇又设阌乡县丞(副县级),民国玉涧河流域设有阌底镇、玉涧乡。皇天塬: 皇天原在县西。《水经注》:玉涧水南出玉溪,北流径皇天原西。周固《记》:阌山东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

历史文化名村-底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257909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