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的行为第一节 1 、环境污染的概述: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 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 、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3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4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5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第二节 1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过程 2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1 、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 2 、外界环境理化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4 、污染物的形态:包括价态、化合态、结构态、络合态 5 、污染物的分布:是指污染物在环境多组分间分布;不单指在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还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6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7 、污染物的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8 、大气中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水体中的转化主要以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为主土壤中的转化主要以微生物降解为主 9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 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 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 溶解氧由高到低, 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 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10、污染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 植物吸收空气、水、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后合成植物的有机物质, 植物的有机物质被动物吸收后合成动物的有机质,动、植物的残体经微生物分解作用成为无机物质回到空气、水、土壤之中 11、循环的机理: 在被污染的环境中, 污染物质随着营养物被生物吸入体内, 污染物在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交换引起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三节 1 、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2 、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胞饮作用 3 、污染物的吸收:动物 1 、呼吸系统吸收:(1 )气体和蒸气——化合物,被动扩散(2 )气溶胶——被动扩散 2 、消化管吸收 3 、皮肤吸收——吸收途径:(1 )通过表皮脂质屏障(2 )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属器直接进入真皮吸收阶段:第一阶段: 穿透相,污染物透过表皮进入真皮第二阶段: 吸收相,污染物由真皮进入乳头层毛细血管植物途径:(1) 根部吸收以及随后随蒸腾流而输送到植物各部分(2 )暴露在空气中的植物地上部分,主要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污染物(3) 有机化合物蒸气经过植物地上部表皮渗透而摄入体内 4 、污染物的体内分布:是指污染物随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5 、污染物的排泄:是指进入机体的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转化产物被机体清除的过程 6 、排泄的方式:(1 )肾脏排泄——进入尿液(2 )随同胆汁排泄——进入粪便(3 )其他排泄途径——呼出的气体、汁液等 7 、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8 、外源化合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 存在于环境之中, 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 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内源化合物:生物机体能自身合成的物质 9 、生物转化的过程:相 I—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 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相 II—相I 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 生成结合产物 10、金属的生物转化:汞、砷的生物转化——氧化、还原和甲基化(甲基钴氨素) 第四节 1、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 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 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2、生物积累: 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 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 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3、生物放大: 是指在生态系统中, 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 某种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4 、生物浓缩系数:物质在生物体内浓度与物质在环境介质中浓度的比值第五节 1 、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
环境生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