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型超新星前身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大样本恒星演化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美国《新千年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把Ia型超新星列为新千年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上个世纪末,人们用Ia型超新星测宇宙学距离,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从而推论出暗能量的存在。另外,Ia型超新星爆炸产生的铁是星系中铁元素的主要来源,而铁是星系化学演化的主要驱动力。然而,人们并不清楚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是什么。为此,我们较系统地研究了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问题。近年来人们观测发现,约有一半的Ia型超新星的延迟时间小于1亿年(Ia型超新星的延迟时间是指从恒星诞生到发生Ia型超新星爆炸的时间间隔)。这些超新星是怎么来的?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于2009年提出了Ia型超新星的氦双星前身星模型。在该模型中,一个碳氧白矮星从一颗氦星或者氦亚巨星吸积物质,最后发生Ia型超新星爆炸。此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短延迟时间Ia型超新星的形成。《自然·中国》将其作为研究亮点,以“宇宙学:氦来帮忙”为题进行了评述:“Ia型超新星用来判定宇宙距离,但其产生一直是个谜。中国科学院在云南的科学家王博发现了为什么一些恒星在非常短时间内爆炸,成为Ia型超新星。”该工作还被英、美、德、俄、葡等30多个国家70余家国外媒体(如BBC,ScienceDaily)的报道。人们观测到一类新的Ia型超新星,称为“杂交型”Ia型超新星,为此我们于2006年提出了延迟动力学非稳定性物质交流的前身星模型。在该模型中,碳氧白矮星的伴星质量较大,具有内平外翘的特殊熵轮廓,所以从伴星到白矮星的物质交流一开始是稳定的,最后当物质交流变得非稳定时白矮星爆炸,成为“杂交型”Ia型超新星。该模型的理论预言被NearbySupernovaFactory(超新星工厂计划)观测所证实(Alder
Ia型超新星前身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