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德育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摘要:当前,传统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中价值观越来越遭受到质疑,特别是传统德育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亟待解决问题。高校有效地实施德育,必须让德育回归人本身,必须关注学生生命。因此,把生命关怀作为高校德育基本价值取向,成为高校德育改革一项根本性、时代性使命。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目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也使大学生陷入前所未有生命困境。当代高校大学生漠视践踏甚至残害生命案例不断增多,我们看到这些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热衷于各种物化评比,追逐于硬件设施达标,即便有些思想道德课程更多涂抹了太多工具利益色彩,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存在于社会转型期当代高校德育基本价值取向,已经遭到巨大挑战,面临着转型、重建重任。 ,被社会赋予很高期望,近年来,越来越多关于大学生伤害生命、践踏生命、漠视生命、生命价值迷茫悲剧案例不断在上演,并且愈演愈烈。高校德育对个体生命关怀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需要,制约着高校德育实效性,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切实加以解决。 2010年1月12日,上海警方从松江大学城学生河内打捞起两具尸体,经证实,这一男一女两死者分别是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与上海某医科大学两所高校大一新生,女方19岁,南方20岁。警方初步调查显示,两人可能因感情问题跳河自杀。 2010年12月24日上午8时20分许,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8级李姓硕士生从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8楼坠落,不治身亡。北大校方证实,跳楼可能与死者生前患有肺部疾病有关。小柯生于1986年,2004年考取北大本科,就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8年保研,现为该院软工所研究生三年级学生,明年7月即将毕业,已找到某网站工作。 2010年10月20日夜晚,21岁大学生药家鑫驾车途中撞到骑电动自行车女服务员张某,下车后发现张某在看自己车牌号,药家鑫拿出刀子,对张某连捅8刀,致其死亡。就药家鑫交代作案原因是张某是农村人记住其车牌号,害怕事后会很麻烦。 2011年6月七年后“兴义市马加爵”案发生了,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09级物理系学生龙仕绪,用极其残忍手段持刀将相处两年宿舍舍友韦宸、郝进,一个割喉,一个砍伤,其中郝进由于失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当天上午死亡。经之后交代是一方面学习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自己身边朋友都过得比自己好,心理不平衡导致。 ,自我抑郁。部分大学生可能由于身体缺陷或家庭因素,性格孤僻,自我封闭,朋友交际圈甚少,排斥抵触与群体共处。这类大学生常常在思考问题时候爱钻牛角尖,对于自身缺点特别敏感,总是把自己压抑在自己小世界里,这就导致情绪压力无法宣泄,久而久之采取极端方式来解脱自己。第二,情感纠缠。大学生在高校中谈恋爱不足为奇,但是当今一些高校大学生还没有树立起正确恋爱观,准确说思想观念并不成熟,有时候遇到问题以及压力时,双方互不妥协,闹得不可开交,一些感情特别细腻同学就会因为对方离开而想不开。特别是临近毕业情侣,由于工作压力与双方父母压力,难以选择与谐方式解决遇到困难而选择殉情。第三,就业压力。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并且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剧增,大学生并非以往“天之骄子”,一些大学生毕业跨入社会找工作与实际想象落差感较大。而且社会一些不公平现象随处可见,身边一些“官二代”“富二代”与自己对比差距尤为突出,这就给将走进象牙塔梦想着美好人生大学生重重一击,难以承受现实社会压力与不公正。第四,对比心理。现如今,大学生大都数都是独身子女,父母都尽可能提供最好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但还有一些大学生来自经济条件欠发达或贫困地区,家庭自身条件有限,这就显现出一些同学生活质量明显差距。一些学生生活甚至达到奢靡状态,这就使得相对比较贫困学生容易形成对比心理,有些甚至处于极度自卑中,长久如此会想不开或导致一些盗窃满足虚荣心犯罪行为。第五,片面思维方式。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大学生在这一发展阶段其形式逻辑思维仍占据优势地位。形式逻辑思维有其明显特点:反映事物相对静止性与不同事物之间确定界限,思维主体更加强调逻辑性、客观性、确定性,而较少主义事物差异性、个别性、运动性。1所以大学生用占据优势地位形式逻辑思维思考问题时难以做到辩证、理性、全面、客观,容易用极端思维去看待问题以及过于简单评价事物。 ,引导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现行高校德育开始表现许多与时代精神不相协调之处,大量事实表明与生命关怀疏离已成为高校德育软肋。因此,因此只有发现高校德育生命关怀困境以及从根本上找出
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