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初期的钱业公会摘要:钱业公会是近代上海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业团体。在上海解放初期依然坚持正常运作,维护同业利益,同时配合政府实施金融监管,, 钱业公会虽然一度态度消极,但最终认清了形势,与银行公会、信托业公会合并组成统一的上海市金融业同业组织。关键词:上海钱业公会;上海市金融业同业组织;解放初期上海钱业公会是解放初期上海市三大金融业同业组织之一,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业团体,其早期形态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在上海内园成立的钱业总公所、光绪中叶的北市会馆和南市公所,光绪末年的钱业会商处。 1917 年2 月上海南市与北市的钱业团体合并为统一的钱业公会。此后,因有关法规的颁行及主管当局的要求,先后经历了上海市钱庄业同业公会(1931 年起) 、上海特别市钱庄业公会(1943 年起) 、上海钱商业同业公会(1946 年起) 等几个阶段,直到 1949 年 12月 28 日,与银行公会、信托业公会合并组成统一的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会,上海钱庄业不复有独立形态的同业组织。在近代工商团体的研究领域,银行公会的研究已经开始受到重视①,但钱业公会的研究总体上较为薄弱,仅见有若干著作、资料集涉及 1949 年之前的钱业公会,上海解放初期即上海钱庄业同业组织的最后一个阶段的历史,长期以来却乏人间津②。事实上,在解放之初制度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巨变之际,上海钱业公会依然坚持正常运作,从维护同业利益出发,在协助政府实施金融监管、服务同业开展业务经营、对同业公会改组合并问题上表明立场等方面起着显著的作用。本文主要以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有关钱业公会档案为依据,对该时期钱业公会的历史作一述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研究上海银行公会的论著主要有: [法] 白吉尔:《上海银行公会(1915 — 1927) ——现代化与地方团体的组织制度》( 《上海研究论丛》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3月) ,朱华、冯绍霆:《崛起中的银行家阶层一上海银行公会早期活动初探》( 《档案与史学》 1999 年第 6期) ,吴景平:《 1929 — 1931 年上海银行公会改组风波述评》( 《历史研究》 2003 年第 2期) ,吴景平、王晶:《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期间的上海银行公会》( 《近代史研究》 2002 年第 3期) 。张徐乐:《上海银行公会结束始末述论》(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3 年第 3期) ,吴景平、马长林主编《上海金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载金承郁、王晶、林关莉、陈正卿等人的相关论文。此外,吴景平主编《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 — 1937)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 2 年3 月版) 一书各章中均有相当篇幅述及上海银行公会。②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上海分行编的《上海钱庄史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 ,直接提到上海解放后钱业公会的仅有如下一段文字: “ 1949 年 12月 28 日上海市银行、钱庄、信托三业联合组织的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钱业公会同时结束。”见该书第 651 页。而笔者所见各种涉及建国初期金融史的著作教材,如《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与变迁(1897 — 1997) 》( 杜恂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新中国金融 50 年》( 尚明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年版) 、《中国金融通史》第六卷( 李飞等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年版) 、《中国金融史》( 洪葭管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均不提及钱业同业组织。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之际,钱业公会注册会员有 80家[1] ,仍然保持着相当的规模。当时钱业公会的日常运作机构为第十四届理事会和监事会,系 1948 年3月1 日换届。其中理事( 包括理事长)20 人, 平均年龄 52. 3 岁;监事 7 人,平均年龄 57. 3 岁。理监事中三人籍贯为江苏,一人为上海,,钱业公会所有负责人员包括理事长、全体理亭监事均留沪应对时局。有关情况详见下表: 上海市钱商业同业公会会务负责人调查表职别| 姓名| 年龄| 籍贯| 学历| 代表钱庄| 是否在沪理事长| 沈日新| 44| 镇海| 中学| 存诚钱庄| 在沪常务理事| 王仰苏|54| 无锡| 私塾| 均泰钱庄| 在沪常务理事| 朱旭昌| 65| 镇海| 私塾| 福利钱庄| 在沪常务理事| 陆书臣| 55| 吴县| 中学| 厩康饯庄| 在沪常务理事| 王怀廉| 52| 余姚| 中学| 聚康兴钱庄| 在沪常务理事| 徐文卿| 57| 慈溪|
上海解放初期的钱业公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