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童话文体特征,童话教学要有“童话味”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样式,在童话世界里,动物与花草树木都会说话,它们有着人类一样喜怒哀乐,木偶可以旅行,神奇魔法可以实现人各种愿望等等,这些奇思妙想为少年儿童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幻想王国大门。因此,千百年来,童话是少年儿童最喜爱文学样式。因为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它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客”。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只在七年级上下册中选入了为数不多几篇童话作品,例如:安徒生《皇帝新装》、《丑小鸭》,金波《盲孩子与他影子》等。有人称这几部作品是初中学生“最后童话大餐”,[1]然而,我对七年级学生进行访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喜欢这道“童话大餐”,他们认为,这些作品小时候都读过了,它意义也明确了,课堂上没什么好听,没有什么是值得去学习。在许多学生观念里,读童话读懂了童话教育意义就可以了。因此,被选入初中教材这几篇童话作品常常成为了一道“童话冷餐”。面对着学生们“耳熟能详”童话,教师们应该教什么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下,童话作品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一、童话教学缺少“童话味”――童话教学存在问题(一)忽略童话文体特征童话是记叙文一种体裁,它有着普通记叙文一般特点,许多教师将童话作品教学与一般记叙文教学等同起来,学生也把他当成一般记叙文来读,意识不到童话作品与其他作品不同之处,感受不到童话独特魅力,也就无法对童话产生特别兴趣。甚至有教师受语文工具观影响,仅仅只是将童话作品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手段,让原本还喜爱读童话学生渐渐对童话失去了兴趣。(二)教学内容功利化教师过于重视童话道德教育功能,课堂上充斥着大量成人式说教,使童话成为思想教育工具,远离学生精神世界。事实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只是具有教育功能,它还具有审美功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我们不能仅仅把童话当成是“载道”工具,童话中“道”应该通过潜移默化形式传递给学生。(三)教学形式表面化有教师采用课本剧表演形式,让学生欢声笑语度过一节课,忽略对文本深入解读,所以许多学生对童话作品认知往往就只停留在好笑、好玩上面,甚至不恰当改编也让表达脱离了原著精神。在多媒体发达今天,许多教师甚至就直接将影视版童话故事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进行剖析、讨论,忽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影视版本童话故事是导演编剧根据个人解读与想象对童话故事再加工,它们呈现出来与原著还是有一定区别,这种直观化呈现方式,阻碍了学生与文字亲密接触,这样课不是真正意义上语文课。二、把握童话文体特征,教出“童话味”我认为,初中童话教学层次应当在小学童话教学基础上有所提升,要让初中学生产生对童话阅读兴趣,最关键一点就是要牢牢把握童话文体特征,把童话教学教出“童话味”。《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2]文体是语文一个重要标志,重视文体,按照文体来组织教学,语文教学才有语文味,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童话教学也不例外,只有抓住文体,按照童话文体特征来组织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阅读童话规律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引导初中生读懂童话故事内容,更重要
把握童话文体特征,童话教学要有“童话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