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三、特说胜义菩提心之大义这里的大义,就是特别殊胜的意义。菩萨初发心,胜过大地上,一切众生类,转轮王福德。难词释义初发心:指一地菩萨初发胜义菩提心。颂文直解尤为奇特的是,获得了一地极喜地的菩萨,具有了初发胜义菩提心的殊胜功德,这已经远远胜过了大地上的一切众生都成为转轮王所产生的福德。释义如果一个人所积累的福德,能使他转世成转轮王,那这是个很大的福报。而一地菩萨的初发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所产生的福德,远远大于大地上一切众生都行持善业而积累起的转轮王的福德,而且因为大地上众生数量是无限的,所以这个比喻就意味着胜义菩提心所产生的福德更是不可限量的。圣天菩萨通过这样的对比,很善巧地将胜义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形象地呈现出来了。什么是胜义菩提心呢?因为胜义中无佛也无众生,无有轮回和涅槃,因此胜义中的菩提心,就是佛的菩提智慧,也就是法身智慧。这样究竟的菩提智慧,在一地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也已经现前而获得,只是还没有像佛的智慧那样彻底、究竟现前,而达到无比明清的程度,随着修行的加深,从二地到十地,根本慧定的智慧将越来越明清,那么所产生的胜义菩提心功德也将越来越殊胜。也就是说,这个胜义菩提心,就是众生的佛性,是心的本来面目,是大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实相般若,在一地入根本慧定的时候,它的自相就会真实现前。为什么胜义菩提心能产生无限的不可思议福德呢?这是因为,一地菩萨的胜义菩提心能够出生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善根的种子,因此,能够在乃至于轮回穷尽之间,一直摄受众生,直至他们成佛;而转轮王的福德仅仅是在轮回中获得增上生的因,所以时间短,而且也会穷尽的。所以两者的差距非常大,这种差距,已经到了无法计量的程度。而且在名言中,胜义菩提心不但是使一切众生成佛的因,而且同时也能产生出不可计数的转轮王的福德。《四百论广释》中用下面一个比喻,说明了两者的区别。胜义菩提心,就像把一个人从监狱里救出来,而转轮王等的福报呢,就像是给关在监狱里的囚犯吃一顿美餐,吃完后还是需要继续关在监狱里受苦。丁二、说加行遍智道之自性分二:一、以方便成办利他之理;二、加行入波罗蜜多之理。“加行”就是“遍智道”,也就是六波罗蜜多。圣天菩萨首先宣说了成办利他的一个方便,这个善巧方便,就是应不同众生的根机、意乐,而进行相应的饶益,有了这样的方便,菩萨就能够善巧地利益众生了;然后再来宣说修持波罗蜜多之理。戊一、以方便成办利他之理分三:一、明以方便成办利他之大义;二、明利他善巧之自性;三、明有无如是善巧之功过。己一、明以方便成办利他之大义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颂文直解如果有人用种种珍宝建造了供奉佛舍利的宝塔,而且宝塔高度与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相等,而另外有人调伏了有情相续,使他生起菩提心,经中说后者的福德远远胜过前者的福德。释义现在用水泥、钢筋、木头来建造一个佛塔,就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那么建造一个由黄金、琉璃等七宝组成的舍利宝塔,高度到色究竟天,宽度覆盖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并且装饰无数的伞盖和珠宝,而且在数劫之间,都以花、香、妙音等以及种种的供品作供养,那么这个善行产生的福德,将是庞大到无法想象的。但是如果能够调伏一个有情,让他发起菩提心,那么这个福德,比起造那么大的一个通天的宝塔,还要殊胜很多很多倍。为什么建造宝塔,比不上让人生起菩提心的利益呢?这是因为,建造宝塔,是供养如来的一种善法,而后者,是能延续如来的传承,续佛慧命,使圣法久住的善法。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说:“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即住世间。”就是说,佛的正法分为教法和证法两类,只要世上存在着持教法、说教法、行证法这三种人,那么释迦种姓就得到延续,佛法就依然住持在世间。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如果能持诵菩提心的教法、讲说菩提心的教法,并且能使人发起菩提心,那么就继承了大乘佛法的法脉了。这个偈颂也进一步说明了在学佛中,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学佛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心能得到调伏,然后用清净的心,而不是充满染污的心,去帮助他人。帮助的目的,主要的也不是增长他人钱财等物质上的东西,而是帮助他人调伏烦恼,帮助他人生起清净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也就是自己通过闻思修行,自净其意,然后帮助他人来闻思修行。因为这是真正的佛法,能真正体现出佛法独特的、殊胜的作用。其他物质性的帮助,当然也应该力所能及地提供,但并不是佛弟子,尤其是出家人的主要任务。因为这不是佛法的核心,体现不出佛法独特、殊胜的作用,而且从产生的功德上来说,也无法和闻思修行的功德相比较,说白了,这是着眼于世间轮回的外道才会着重做的事情。甚至像建造寺院、佛塔,在现在也都不重要。现在缺少的是能持、说教法的法师,和能行持证法、有所修证的修行者。福报显现比较大的出家人,有了钱后,不要动其他的脑筋,去建个塔啊,盖个庙啊,没有教法和证法的话,这些就都是
戊特说胜义菩提心之大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